病中的關切與鼓勵

病中的關切與鼓勵

作者 朱蒙泉神父

各位主內的朋友:

病榻上偶爾有機會與「夫婦懇談會」的夫婦聊輕鬆的話題,如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樂;嚴肅的問題,如ME未來的大方向和人才培育問題……。

很長的時間了,我深深感到各地團體「領袖培訓」的急迫性和優先性。

領袖有其特性,姑且不論先天後天,只要有領袖的特色,事實上已經是領袖,更無須問「是民選還是自發的…」

五年前讀了《耶穌談領導》這本好書,病中又有機會細讀一下,同時在我周圍的朋友身上看到許許多多「潛藏著的CEO」。

作者Jones女士提出Ω管理的領導者擁有三項能力:

  1. 自我掌控的能力
  2. 付諸行動的能力
  3. 人際關係的能力

第二和第三項是較為明顯,我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不知在這兩項上花了多少時間和精神。

對第一項「自我掌控的能力」,我們較不容易分辨其中的重要性,值得作些說明。

凡是領袖,一定對自己和他人有所期許,因為他們有所「覺悟或洞察」,也就是說,他對自己或未來的組織機構有一種「構思」,並迫不急待地想要使這「構思」成為事實,但他也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會把這構思落實在具體環境中,也就是說:

  1. 遠景 (Vision),這是領袖先知先覺的大方向。
  2. 使命感 (Mission),領袖對這大方向的嚮往,有急不能待的催逼感,不僅自己,而且使同道們一樣感受到其急迫性。
  3. 策略 (Strategy),僅有遠景和使命感而沒有具體可行的計劃,不過是紙上談兵;領袖將按資源的多少、事之先後、物之輕重,編排行動的程序和日程表,不斷修正,按方向做改變。

希望以上所寫的,有助於對Jones女士「自我掌控的能力」的了解。簡而言之,領袖能以理想和意義激發團體奔向目標,因為他知道「為什麼理由要行動」,雖然我們不必每位是具名的領袖,但是我們可以不斷的發揮領袖的質素和能力,希望《耶穌談領導》喚醒各地「切望成為領袖的意識」。

本來以為中秋節可以吃月餅,可是病情無大改變,仍在復原中。每天唸天主經,我的日用糧是四、五杯太空人飲料,現正在研究是否可改為進食一般食物?體力方面時高時低,自己也做些小小的努力——走路,非常簡單的運動,一方面幫助消化,一方面幫助體力,感到虛弱時就多休息,精神好時見見朋友,大約限於廿分鐘,不致吃力。現在是以水來土埋的心態,面對明天的變化。

還是繼續不斷的收到各地的慰問,非常感激!仍繼續依靠大家熱情的祈禱!

主內互禱!
朱蒙泉神父簽名
2003/9/15

朱蒙泉神父1


P.S. 另外附上「一位邁入老年耶穌會士的祈禱文」的英文版,給希望看到的朋友。

Prayer of an Aging Jesuit

Dearest Lord , teach me to grow gracefully.
Help me to see that my community does me no wrong
when gradually it takes from me my duties;
when it no longer seems to seek my views.

Rid me of my pride in all the “wisdom”I have learned.
Rid me of the illusion that I am indispensable.
Help me in this gradual detachment from earthly things
to grasp the meaning of your law of time.

Teach me, in this turn-over of work and workers,
to discern a striking expression of life’s constant renewal
under the impulse of your providence.

And please, Lord, let me still be useful,
contributing to the world my optimism,
adding my prayers to the joyful fervor and courage
of those who now take their turn at the helm.

Let my life-style now become one of humble and seren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in change,
shedding no tears for the past;
making of my human sufferings
a gift of reparation to all my brothers.

Let my leaving the field of action be simple and natural ―
like a glowing, cheerful sunset.

Lord, forgive me if only now in my tranquility
I begin to know how much you love me,
how much you’ve helped me.

And now, finally, may I have a clear, a deep understand –
ing of the joyful destiny you have prepared for me
guiding my every step from the first day of my life.

Lord, teach me to grow old …. just so.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對SJCCC廿歲專輯的期望

作者 房志榮

房志榮神父

我很想快快看到這本專輯的出現,以能給這個海外華人教會定位﹕它在給人類最多最大的民族 – 華人- 傳揚基督的福音上能扮演怎樣的角色?邀稿函已指出我這一期望表達的範圍和次序回憶﹕記得1997年9月初,曾到聖荷西講過「天主教教理」。這是一本大書,但延續了教會二千年的傳統,只是講法須隨著時代的變遷予以適應罷了。當信的總是宗徒信經的12條信理,所慶祝的是以感恩祭(聖體聖事)為頂峰的七件聖事,該遵守的仍是梅瑟即已頒佈的天主十誡。我們所求的不外主耶穌在「天主經」裡所指出的七許求。今天須作的適應可用圖示意,基礎是聖經,永恆的天主啟示,梵二(1962-1965) 給出今日教會面貌,1983的聖教法典是管理的依據,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CCC) 是教會官方作的一個綜合,值得大家參考。以上文件都有中文譯本,有助理解原文。

房志榮神父 CCC 天主教教理
今年(2003)9月1日在比國魯汶的一次有關中國的國際會議中,我把上圖作為識別今日天主教會的徽章。討論時有人說,這裡沒有一點中國東西。我的答覆是﹕中國東西在於解釋,內容主要是聖經的天主啟示,它雖是源於迦南地區,但的確指向整個人類,也是為了中國。請讀者給予其他答案。

觀察﹕六年前的那次聚會,及以後每月收到的「聖城通訊」(至今已接到2003年8月的188期),使我覺得像聖荷西這樣的華人教會,在天主的救恩計畫裡應該有它的一份特有的角色。這一角色是什麼呢?能有很多的解讀和可能,以下略抒淺見,作為拋磚引玉的嘗試。

勉做世界公民。自從2001年的911事件後,美國民心大有改變﹕最富最強不一定最安全。直至911那一天,美國人好像只有同情別人,協助他人的份。現在他們發現自己也須別人的同情與協助。站在信仰的立場上說,華人教友跟美國信徒一同參與感恩祭時,更有理由彼此認同。除了共患難,共急需,及全球化的世界走向以外,若望福音及保祿書信所說的-共為一個基督奧體的神學觀,反而顯得更具體,更為今日人類所需要。好的基督徒很自然地是世界公民,我們的祈禱和愛德生活都朝這方向前進。

在東西文明間搭橋。中華文明是延續不斷,大一統的最古老文化,美國則是最年輕,最前進的新文化。聖荷西華人教會處在二者之間,一方面感受到美國社會的殷富和效能,另一方面對中國的人情事故懷有說不出的憧憬。這種複雜的情懷是心理分析或哲學思考所能釐清的,但信仰生活憑著天主的啟示,能指出一條心靈能走的路,就是瑪竇福音第十三章,耶穌講完七個有關天國的比喻後所下的結論﹕為此,從他的寶庫裡,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瑪十三;52) 。新舊,古今,中外,不是標準,好壞,善惡,是非才是棄捨或接受的準繩。

從日常的小事上做起。做世界公民,在東西間搭橋,好像是不著邊際的大話題,其實不是。只須想想聖母瑪利亞的一生,就不難明白了。她的領報,訪親,耶京朝聖,歸途失子,聖殿重建,加納婚宴,十字架下,與門徒共禱等,都是她日常生活的事。但有誰比她更是世界公民?不但東西,她擔起了南北,上下,人間天上的橋。以上三項是觀察,也是省思。

建議與展望﹕談到華人教會,常以澳門,香港,台灣,大陸,海外為分區,海外又分東南亞和歐美。在第二十一世紀裡這些華人教會如何彼此關心,互相合作,一定將影響在華人間傳福音的成果至大且鉅。聖荷西華人教會是一支勁旅,年屆廿,可為別的地區華人教會多想想,能為他們提供一些什麼美國擁有的專長。是民主,開放,坐下來平心靜氣地交談,會聆聽也會坦誠謙虛地表達己見…?這些都是舊社會與新社會矛盾的地方。

但富裕的社會也有它的危險,就是今世已足,少講來生,也許是主耶穌重複說的那句話的微意吧﹕『那些有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谷十;23-24) 這使我想起九月三日魯汶會議中的二次小組分享。我們只有四人﹕一位大陸女教友(曾寫過《愛的三部曲》三本大書,社科院出版,以小說格式介紹聖經,聖母,聖人),一位愛爾蘭高隆邦會神父(曾在台北多福堂工作多年),一位加拿大魁北克傳教會神父(在大陸長春已居留十來年)。

分享的主題是《教會在中國社會的先知角色 》,談來談去,很難交集,更惶論共識了。我表示贊同魁北克神父所說的社交誠實,善保資源,照顧窮困等,但我加上一句,信經的最後兩句話『我相信肉身的復活,我信永恆的生命』也很重要。雖然今天講來世的道理頗不容易,他說那使人進入一個空洞的世界,不切實際。但我從十歲信教開始,直到今天,主將會給每人一個公道的審判這端信理,為我是很實際的,讓我不斤斤計較,把一切(包括所受的委曲)都託在天主手裡。

我想談的是,窮得無以維生,自非天主所要。但安貧樂道的人才真是有福的,我國的孔子,顏淵都是很好的榜樣。華人教會何嘗不可在美國社會中當先知!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聖荷西華語教友團體初期發展的回憶

作者 胡國楨神父

胡國楨神父

1983年夏天,我第一次踏上美洲大地,受邀前往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參與題名「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慶」的一個學術討論會。加州方面,負責給我安排行程的是馬愛德神父,他是我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也為我的碩士論文英文版在美國方面接洽出版事宜。馬神父當時正在耶穌會的舊金山大學(USF)裡籌辦一所「利氏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他很忙,只把我丟在USF及柏克萊的耶穌會院裡,讓我自己到各大圖書館(尤其GTU的書庫)及學校附近的書店閒逛了一個半月。這一個半月的閒逛,確實讓我眼界大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神學作品,使我神學視野的廣度及深度都加強了很多。

我到了灣區的消息不知是怎麼走漏的。總之,有一天我接到古偉業的電話,說是有人要來接我去他家,與聖荷西讀經班的朋友見見面。這是我第一次與灣區華人教友團體接觸的開始。據說,灣區華人天主教留學生的第一個讀經班,是在柏克萊紐曼學生中心成立的。每次聚會,矽谷的教友都來回開車近二個半小時前往參加。後來,一方面路途真的有夠遠,而且聖荷西附近聚集的教友家數也逐漸多起來了,於是,聖荷西天主教華語讀經班就自然開始了。他們有時邀約遠在舊金山教區的華人神父,有時攔截路過灣區的台灣舊識神父參與聚會。總之,還找不到固定常期的輔導神父。

我已記不清楚,這一個半月中我到過古偉業家兩次,還是三次。但我體會到這個團體不像永遠只會是個「善會」的樣子,因為矽谷華人社區的規模必定愈來愈大。而且這團體中有好幾個人的組織、規劃能力很強,將團體發展成有規模的「教會」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更何況,當時越南教友的教區性團體在當地已經成了氣候,華人教友教區性團體的出現應該是遲早的問題了。

團體要發展成名符其實的「教會」團體,在天主教來說,有兩個必備條件:其一,有長期固定的輔導神父;其二,與當地主教有交往,並得到認可。我試探式地私下與古偉業等幾位朋友提及這個想法,我不確定他們是否真懂我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若能找到一個長期固定的輔導神父,卻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據我當時的觀察,馬愛德神父應該是最適合擔任這個讀經班比較長期固定的輔導神父,並會設法使之發展成正式「教會」團體的最佳人選。接著,我暫時離開灣區,以一個半月時間,環遊美國各大都會區,拜訪各地台灣出來的華人教友團體,迨結束了芝加哥的會議之後,又回到了灣區。這時,我特別找了一個機會跟馬神父坐下來深談,給他分析台灣在美國留學生教友團體的生態,以及未來天主教華人團體在美國發展的可能情勢,並直接挑戰他,希望他能幫忙這個有前途的團體。他答應會慎重考慮,並表示願意第二天陪我去參加這個讀經班的聚會,再送我上飛機回台灣。於是我立即致電古偉業,他也很快就向馬神父表達了邀請之意。或許,對馬神父來說,我這個舉動來得太唐突,給了他太大的壓力,讓他不知如何立刻回應,所以他第二天爽約,放了我鴿子,沒有去參加聚會。聚會後,我是有點遺憾地離開灣區,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

按照我的信念,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回台灣以後,幾個月之間完全沒有跟灣區的朋友連絡。豈料,第二年夏天,當我為了接受耶穌會的「卒試」靈修培育,而再次來到灣區時,情勢發展得著實讓我嚇了一跳。這次是馬神父親自來接機,他說他代替聖荷西讀經班邀請我參加下主日的聚會。由於人數太多,家庭客廳無法容納,現在改在一所學校舉行,聚會內容還包括了主日彌撒。讓我最驚訝的是,這次聚會簡直跟台灣小型堂區的規模不相上下了。我不知這一年之間,馬神父與這群教友是如何連繫上,又如何在短短幾個月期間,聚會人數發展到近百人。直到今天,這個「謎」我一直沒有解開,老實說我也不想解開,只要讚美天主完成了祂的化工就好了。

我的「卒試」基地在灣區捷運(BART)奧克蘭市西區車站附近。每逢週末,只要我沒被分配到為該地堂區服務,我都會搭捷運列車到Fremont。由教友接我去聖荷西,參與當晚在一位教友家舉行的分區小組的讀經聚會。週六及主日再參加全體的教會活動:包括「中文學校」「兒童要理班」「主日彌撒」。在這一年期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是全體教友郊遊採櫻桃,並在櫻桃園中舉行彌撒聖祭。最重要的一次有意義行動,是陪伴多位教友,與馬愛德神父一起去晉見聖荷西教區主教,向他簡報我們華人教友團體的發展前景,請求主教指派一位神父做我們的輔導司鐸,並分配一間教堂,做為我們主日彌撒及活動的空間。見了主教不久,我們就得到St.Clare堂區的歡迎,成為該堂區主要成員團體之一。陶雅谷神父也來到,為我們服務。從這時起,聖荷西的中國教友團體正式納入天主教美國教會的正式體制之中了。

當年,我完成「卒試」回台服務,匆匆廿年過去。其間,我有兩次機會赴美開會和探親,都曾路過灣區,也有與幾位聖荷西的老友小聚。發現這個在美國境內的華人教會團體,不但上了軌道,而且欣欣向榮。回想當年,也曾經在這團體初期發展的時機點上留有些許痕印,所以,大家今天的成果,我也同樣感到與有榮焉。在此,請馬愛德神父在天之靈,為聖荷西華人教友團體的下一個廿年代禱,讓他們能有更大的福傳及牧靈成果。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海外青使的延伸

作者 朱恩榮神父

朱恩榮神父

承蒙不棄,聖城通訊編輯小組通過樹治來邀稿。看看那兩頁傳真函,心中的立即反應是:饒了我吧!事隔廿七年,從那裡開始回想起呢?

但是,繼而一想:收到了十四年的「聖城通訊」,毫無貢獻,現在有機會回饋,能不從命嗎?還好,雖曾經過搬家,仍保留了大部份的聖城通訊,尤其是第100期(1996年四月),及第72期(1993年十二月),喚起不少回憶。又花了兩整天,翻閱1998年底出版的《珍帚集》中的第四篇「走訪海外」,終於想到了一些可以補充報導的往事。

1993年因為要去西德出席基督生活團世界代表大會,安排會後從歐陸經北美返台。那是我初次踏上新大陸。但那次祇從北美東北的蒙特婁(Montreal)往西南斜角行,途經的城市沒很多,現在也記不得了。

根據我1997年十一月所記,刊登在1997年十二月份的朋友間(第156期)中的報告─「台灣留北美中國教友的現況及需要」(《珍帚集》第294-311頁),1975年夏在台北成立了「海外中國天主教青年使徒事業協會」簡稱「海外青使」OCCYAA。1976年我剛巧要去柏克萊進修,所以頂了海外青使的名義,先走訪了三十六個城市。之後九個月在柏克萊修課時間,不斷保持連絡。1997年學成歸國之前,又從六月十三日搭上灰狗,到九月廿四日,車行兩萬五千三百多公里,共走訪了六十八城市。其中最後一站是聖荷西,很可能那是我第一次訪問聖荷西。

我儘可能地回憶,似乎是張芳芳告訴我她的好友陳鳳文,也曾是台北磐石基督生活團團員,在聖荷西U.C.求學。那是我所認識在聖荷西唯一的教友。我請她打開U.C.中國同學會的名冊,一一查看。凡是中英文名字中有天主教聖人名字的,一一打電話去問,是否是教友。其中有一位她的中文名字就是「德蘭」,豈知陳鳳文去電詢問,她一口否認她是教友。待陳鳳文告訴她:我們神父在這裡,他說你一定是教友,她才承認。

再根據我在1979年十一月朋友間171期(《珍帚集》第39-334頁)所撰「六十八年夏訪北美瑣記」的記錄。那年六月二日陳鳳文在聖荷西與Frank 朱錫明成婚,六月三日徐麗華與鄧延璋共結連理,皆請我去主持婚禮。於是我第二次訪問聖荷西,也展開了第四次的巡迴北美,這次訪問了四十個城市。

很高興找到了第100期的聖城通訊(1996年四月),看到第30頁古偉業所記「1981年十月,成立讀經班」。再查我自己在1981年三月份朋友間之所預告第五度訪北美的行程,那年九月一日要到聖荷西。假如是符合的話,那麼聖荷西的華人教會應該是從陳鳳文家中的讀經班開始的。今天恐怕已經很少人知道這歷史了。記得上次在陳鳳文家中餐敘時,夏成銘指著那張磁磚舖成桌面的長方形大桌說:聖荷西的教會是在這裡誕生的。除了朱陳、夏任這兩家之外,當然還有別的幾家創始的元老家庭,可惜現在都記不起來。抱歉!請多多原諒。

說起夏成銘,他在中原理工學院時,在同學會中是非常活躍的領袖人才。長得帥,兩個酒窩不知迷死了多少女生。豈知他一走了之,隻身跑到辛辛那提。那年(1976年)我途經辛城,他也才到,竟立即被推選為中國同學會會長,身上掛了五輛汽車的鑰匙,都是暑假返台的學長託他保管的。去到他宿舍,有一位女生在忙著洗菜、切菜,下廚準備晚餐,端出好幾道佳餚,後來才知道那就是任小音。
看到1993年十二月份的《聖城通訊》裡面刊登著我的一封公函,使我想到那次巡訪最後一站是聖荷西。所以要我綜合報導一路上觀察到的。那天早上我做了一次分享,午餐後,大家要求我再講一次,因為有些朋友沒有聽到。豈知到了晚餐後,竟然還有沒有聽到的朋友要求再講一次。可見那個主題實在太重要,太能引起大家的反應─ 那就是「青少年問題」。那時太多家庭中已有不少的青少年─ teenager,叛逆,文化差異…,我一天之中講了三遍,印象深刻。返台後就寫下來分送到訪問過的城市。《聖城通訊》就將它刊登出來。今天再讀,好像仍有參考功用。

有一位差點給忘了,那就是黃鳳梧。她是輔大神學院的高材生,深受教授們的器重,1976-77年間也到了柏克萊。好像她在那裡參加基督教的讀經班,認識了蔡慎明。聽說他們對聖荷西的讀經班也有很大貢獻。

至於古偉業等什麼時候到了聖荷西,我就不記得了。留下給他們自己來分享吧。總而言之,我的結論是:這二十多年來,聖荷西華人教會的萌芽,茁壯,一切都在全能天父無限上智的巧妙安排之下,一步一步地走過來。長江後浪推前浪,人才輩出。我們這些曾經在主的葡萄園中辛勞過的,看到後繼有人,應該很欣慰地將棒子交出。

註:這冊《珍帚集》取名自成語「敝帚自珍」。緣起1998年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奉命關閉,有人建議將二十八年的基督生活團經驗寫下來。因此找團員幫忙,將二十多年來發表在《朋友間》上的文章收集起來。因材料太多,不得已割捨了一部份,排印成書。可惜,年輕一代都未讀過「敝帚自珍」這成語,將《珍帚集》唸成《珍掃集》或《掃珍集》,令人浩歎!本書的封面採用1998年在聖荷西的佈道大會中在台上分享時所攝,頗具代表性,亦算是對聖荷西華人教會的懷念。這冊《珍帚集》,很多聖荷西的兄弟姊妹都收到。有興趣的不妨打聽一下。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和耶穌一齊走下樓 青年牧靈生涯的省思

作者 伍棟梁神父 白羊譯 ~

伍棟樑神父 Fr. Kimm

我的朋友林麗卿修女是一位聰穎的女士。當她於1989年夏天,第一次和我談起要我去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為孩子們做英文彌撒的時候,我剛剛才做神父滿兩年,也才剛接下第二份工作。新神父們總是充滿了活力與熱情 –而且他們還未學會說”不”!

我們的第一台”兒童彌撒”是在1989年的十月一日舉行的。我在SJCCC中對年輕的孩子們的牧靈工作於焉開始,這也是我要深深感謝天主的一份牧靈經驗。
超過十二年半的時間,我在團體中為年輕朋友們舉行彌撒,帶領和好聖事,教初領聖體班的道理,並參加一些工作坊,這一切全是天主給我莫大的祝福。

特別是我剛升神父的那幾年,兒童彌撒及我的鐸職生涯都仍處嶄新的階段。我在華人團體中的牧靈工作,正是我鐸職陶成教育的再繼續﹕對年輕人宣講福音方面,我得到不可限量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對我本身而言將受益無窮。這些年來,我自不同年齡層的華人教友身上,所展現的非比尋常的信德與愛德中,得到許多寶貴的啟示,而我一直十分珍惜這些友誼。

我答應和中國人一同工作的原因之一是,我想為和我一樣的,既是中國人,又是天主教友的人們,貢獻一些心力。對他們,我覺得我有雙重的責任。

我在SJCCC年輕人的牧靈工作,對我個人而言,頗具意義,而這與信仰著實無關。你們中許多人都知道,我是早期中國移民先鋒的後代,他們是十九世紀自廣東省移民來此的一群。我的目標是盡可能將我對初期中國移民的奮鬥經驗薪傳給年輕的一代。是他們的篳路藍褸,犧牲奉獻,才使今日的華裔美人在現今的美國社會能夠享受較高的自由與接納。我們中國人常說﹕飲水思源。我認為使更多其他的華裔美人將這話付諸行動,對我是十分重要的﹕提醒華裔美人時時感懷我們的祖先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是我報答祖先為我所做的途徑之一。

這許多年來,我看著SJCCC最年輕的一群孩子們長大,不僅是只長個子,靈修方面亦日益茁壯。這一切得歸功於他們的父母,老師,團體,當然,是我們的主耶穌帶領著他們的成長。更令我感動的是他們的轉變,看著他們從一群被大人服侍的孩子,成長成一群青年男女,彼此扶持並進而服務他人。不論他們在彌撒中帶領音樂,或為窮人蓋房子,…他們為整個教區的年輕信友立一好榜樣。他們使我對我們教會的未來及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團體充滿希望。

GOING DOWNSTAIRS WITH JESUS

Some Reflections on My Ministry among the Young People
~ Fr. Gregory Kimm ~

My friend Sister Julia Lin (林麗卿修女) is a smart woman. When she first spoke with me in the summer of 1989 about the idea of me celebrating an English mass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 had been a priest for only a little over two years and I had just begun my second assignment. New priests are always full of energy and enthusiasm–and they have not yet learned to say no!

Our first “children’s mass” on October 1, 1989,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y ministry among the youngest members of the SJCCC, a ministry for which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God. For over twelve and a half years, it was my blessing to celebrate mass, lead reconciliation services, teach classes, and participate in workshops for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ose early years, when both the children’s mass and my own priesthood were still new, my ministry among the Chinese was a continuation of my priestly education: I gained an incredible amount of knowledge about preaching the gospel to young people, knowledge that will always be useful to me. Throughout the years, I received inspiration from the tremendous faith and love of Chinese Catholics of all ages and I continue to value my friendship with many of them.

One of the reasons I agreed to work with the Chinese is that I wanted to do something good for people who, like me, were both Chinese and Catholic. To them I felt a double kinship. But my ministry among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SJCCC was also meaningful to me in a deeply personal way that re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ligion. Many of you know that I am the descendant of pioneer Chinese immigrants, who came to this country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was my goal to pass on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icult experiences of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whose hardships and sacrifices made it possible for Chinese Americans of today to enjoy a much higher degree of freedom and acceptance in American society. We Chinese have an expression: 飲水思源 (“When drinking water, consider the source”). It is important to me that I enable other Chinese Americans to put these words into action: reminding Chinese Americans of their history in this county is a way that I attempt to show gratitude for all that my ancestors did for me.

In my many years with the SJCCC’s youngest members, I watched them grow not only physically but also spiritually. Their parents, their teachers, their community, and, of course, the Lord Jesus made their spiritual growth possible.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to me was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being children served by adults to young men and women serving one another and others. Whether they are leading music at mass or constructing a building for the poor, they are examples to young Catholics throughout the diocese and they give me hope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 and of the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小小的羊群

作者 顧光中神父

顧光中神父

每個人在天主面前都是獨特的一位。天主的聖意是讓人們彼此聯繫,一同經驗聖化與救援,於是祂號召了這些信仰耶穌為救世主的人組成了教會。在聖荷西的華人教友,生為天主的子民,加上中國文化的背景,很自然的渴慕有集體的信仰生活。廿年前,經過當時聖荷西主教Bishop Domain的認可,組成了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是一個精神體,有基督的信仰為綱本;這個團體是一個人性的團體,以民族文化為經緯;這個團體更是天主教普世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

SJCCC真是基督的小小羊群,有健康的,有軟弱的,有已在羊棧內的,也有仍徘徊於羊棧外的。從以往的錄影帶得知,教友們從一開始聚在一起,就以避靜、講座、夏令營等等活動來堅固信仰,團結教友。等這一群羊茁壯了一點的時候,更不忘福傳的使命,舉辦宣道會,向外傳福音。從當初一、二十人的讀經班發展到最近名冊上登記的七百七十九位教友(包括Fremont教友),真好像一顆小小的種子,落在農田裡,看著它生根、發芽、成長、繁衍…。

教會是一個精神體,由聖經引導;實質上,又是一個由人組成的人性團體,應有規章制度,以便保持教友之間的聯繫與共融。團體的章程貫徹了教友參與教會的傳教使命,其性質、宗旨、組織與職權都很明確。每位參加團體的幹事同工,都發揮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揚愛德。團體發揚集體領導,由神長督導。主席每兩年選一次,避免了因為人性的軟弱而產生的弊端。在我任期內的每位主席都是全力以赴,為教會團體的成長,付出最大的努力。在團體事奉中,顯出了他們的神修深度和人品的修為。

探源教友的信德,除了天主的特殊恩寵之外,應歸功於台灣教會的深耕培養。這團體中的成員,大多數是從台灣各教區來的教友,加上從香港來的教友,從大陸來的不多。因為大陸長期受到宗教迫害,有些教友根本是在家裡領洗的,他們的教會知識不夠深厚。但可喜的是,近年來常有大陸的慕道者領洗,加入我們的大家庭。

在美國這麼一個多元化,宗教自由的國度裡,為什麼這些高級知識份子仍會堅持天主教的信仰?大多數的教友都是“祖傳”的,他們有熱心的父母,因著他們的身教與言教,把信仰傳給了這一代,現在正由這一代再傳給他們的下一代。如果您離開聖荷西一段時間,再回到團體時,就會發現一批年輕人正在為團體服務。他們對天主的愛,實不亞於他們的父母親。

我所看到團體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聖召。聖召是天主的恩賜,是靠祈禱得來的。眼看“莊稼很多,工人卻很少,所以你們要祈求莊稼的主人,多派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瑪九;37) 另外還要有願意奉獻兒女給天主的現代亞巴郎。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賀美國加州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成立廿周年

賀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成立廿周年並兼談對北美華裔天主教教友的展望

作者 汪中璋主教

汪中璋主教 Bishop Ignatius Wang

我到美國已經三十多年,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華裔教友和非教友們。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困難,也有不同的展望。對我們天主教教友來說,因爲對天主大德能的信仰;教會所教導強烈的價值觀及社會觀和家庭觀;使得我們教友在面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困厄、疾病、道德淪喪、家庭破碎、經濟危機中,不必墮入自起點又回到終點的輪迴,而能像一圈又一圈一直上引的螺旋,不斷攀爬,創造個人精神生活的高峰。

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能夠到美國的華人,莫不戰戰兢兢,克勤克儉,一個碟子一個碗的張羅生活;現在的華人,到美國不到幾年就能遷入華廈,有名車代步,假期到世界各地旅行。但是物質生活進步了,是不是就表示他們比三十年前到美國的華人過得更好,活得更快樂了呢?

從不斷上升的離婚率,一件比一件更聳人聽聞的校園暴力,青少年吸毒及墮胎年齡層的不斷下降,我們可以肯定說,答案是否定的。

這些惡質的社會現象,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因爲人們過度追求物質而忽略精神層次所造成的。在這波經濟衰退之前,我們聽過多少忙碌矽谷爸爸臨時受託去接孩子下課,在小學學校門口左等右等沒等到孩子,事後才知道,孩子早已升初中,換了學校等等類似讓人笑也笑不出來的笑話。大家每天都忙,大人也忙,孩子也忙,家人之間不要說相互瞭解,互相深談,可能一天也見不上一面。是的,內在精神層次的提升不如外在物質的改善那樣容易被看到,但是不平衡精神生活所帶來的災害,卻遠較次等物質享受的殘害更巨。而經常當我們發現錯誤,想要回頭的時候,卻已爲時晚矣。

雖然全世界天主教神職人員明顯減少是事實,尤其是在海外。但是正因爲這樣,讓教友們責無旁貸擔起福傳的工作,像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二十年來有聲有色的茁壯成長,即是極爲可喜的現象。必須承認,有些工作,讓教友們來做,像夫婦懇談會,像讀經分享,沒有教友們的積極投入,神父一個人的獨角戲是唱不出來的。
現在經濟不景氣,有打算的人可以依靠儲蓄,並藉機充電,厚植實力,等待時機再出發。平日勤于靈修,不斷依循天主的聖訓自省改善,就是在爲自己的靈修儲蓄,遇到危機時,就能將災難轉爲機會,增加自己的韌性和成長空間。

全球華人對教會派任美國第一位亞裔主教都非常興奮。我到聖荷西主持彌撒時,整個教堂擠得滿滿的。今日慶祝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成立廿周年,祝導貴團體繼續為光鹽,嘉惠美國社會及在美華人,同時不忘為全球華人之橋樑角色,將福音廣傳,榮主益人。北半島成立時間雖短,不但有聲有色,還積極做社會服務的工作。看到灣區教友們對教務如此熱心,有這麽多年輕人參與,福傳工作蒸蒸日上,實爲十分可喜的現象。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向前奔馳

作者 狄剛主教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週年誌禧

狄剛主教 Biship Joseph Ti-Kang

《一》任何紀念慶祝都有三個幅度:緬懷過去、展望將來、把握當下。聖荷西華人教會在紀念慶祝成立廿週年的時刻,每位成員此刻的心情應也不會例外。
聖荷西華人教會的創立應該可以說,很相似主基督的降生成人,來到人間。祂原是天主聖子,藉聖母純潔的血肉而成為人,與人同居共處,同甘共苦,旨在救贖人類,於是祂具有了歷史,時與空的交織,幅度;從此,祂以各種方式「居住在我們中間」。廿年前有一些弟兄姊妹願意在聖荷西成立一個華人教會團體,主基督就依照祂自己的承諾,「你們兩三個人以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你們中間」,祂就「誕生」在這個團體中了。

《二》一個團體成長的一切計劃都該深深植根於「默觀」及「祈禱」中,不能流於「行動主義」。因此,聖荷西的團體便從讀經分享開始,輔以愛德行動。像一株栽種在天主園中的樹,受到了聖神永生之泉的澆灌,以及基督義德太陽的照耀。而且他們很幸運地先後有陶雅谷及顧光中兩位神父的輔導,透過很健全的教友組織,成員很積極的參與,分工合作,團體日漸成長,結出果實。不僅惠及該區其他華人,也獲得地方教會當局肯定,結束「移民者」的身份,整合入地方教會。而且能進入美國教會全國性結構組織,提出華人團體的貢獻,令我們欣慰,也使我們欣羨。
《三》慶祝救主誕生兩千年聖年時,我們曾希望新千禧年有新氣象。但是回顧這三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使我們不能不憂心人類的未來。恐怖主義的新挑戰,新病毒的出現,加上舊問題並未解決的新纏繞:經濟失調、道德淪落、狹隘的民族國家主義、宗教仇恨與宗教戰爭危機等,使世界和平岌岌可危。這一切在在使我們對新千禧年沒有多大寄望。但是我們偉大的教宗毅然決然、充滿信心、堅持希望、向我們提出了他對教會及世界的新展望。

在他「新千禧年的開始」牧函中,他熱情地號召我們:划向深處!忘卻我們自身的狹隘和無助,秉持著對天主慈悲的信靠,更深入地去參與上主的救恩計劃,更奮勇地投入主的救世大工程之中。

我們要去認識基督,熱愛基督,追隨基督,效法基督,以基督為中心,在基督內活出天主聖三的生命,跟祂一起去轉變歷史!

《四》為了讓我們度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我們的教宗在去年十月頒佈了「童貞瑪利亞玫瑰經」牧函,再次強調了「默觀」與祈禱生活的重要性。並指出聖母玫瑰經,結合了默觀與祈禱,是教會最好的靈修方式。最穩妥,最有效地幫助我們加深我們對基督的瞭解與愛,並使我們有能力認同基督,與祂相契密切,能完全像祂那樣去觀察,去度天主聖三的生活。一句話說,就是成為另一位基督。

教宗也指出:聖母是我們認識基督、熱愛基督、追隨基督最好的導師。當然,在一切之上,聖神是最崇高的導師。但是在人類中有誰比聖母更會受聖神教誨,更會與聖神合作,更能有資格成為我們的楷模與導師呢?事實上大公會議早已告訴我們:唯獨瑪利亞和聖神能夠讓基督在信友們心中誕生和成長。

《五》今年是教宗當選及就職廿五週年。教宗特別宣佈二OO二年十月到今年十月為「聖母玫瑰經年」。我們感謝天主在人類歷史轉捩點上,給了我們一位學識淵博、聖德出眾、智仁勇毅、無以倫比的牧人與福傳者,值得普世教會及整個人類的尊崇與慶祝。相信如聖荷西華人教會者,決不會後人。

在世界正「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們人類社會也在快速地轉型:人類社會今後的人口結構方面、經濟發展方面、科技所促成的網際網路影響而成的新形勢方面固然是我們應急切研究的課題,在這新型人類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新領導人?我們如何自處?我們如何培育出新型的領導人,更是極重要的課題。

「基督信仰」是天主給我們的絕大恩賜。天主創造人類,使祂參與萬物的發展與管理。天主降生人間,使基督徒參與祂救贖人類,重整宇宙的神聖工程。基督徒在人間的生活是他在基督內與所有的人一同奔向天主家鄉的旅程。他在這旅程中瞻仰著基督的面容,思索祂救恩史的意義與奧秘,面對人類救恩的需要,和他做基督救世工具的責任,而努力「向前奔馳」。並遵照主基督的號召,「划向深處」去「撒網捕魚」。只要我們肯努力,並以基督的名義去撒網,我們的「魚穫」必定保證豐碩,毋庸置疑。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單樞機主教慶祝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成立廿週年賀函

Cardinal Shan 單國璽樞機主教     單國璽樞機主教 徽章

主內各位兄弟妹妹:願基督的喜樂及平安常與你們同在!

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團體成立不久,我便有幸參加了你們的一次家庭聚會。聚會的人約有廿多位,大都榮獲博士及碩士學位,在矽谷有很好的工作。你們那時大約都在三十歲左右,剛剛結婚不久。也有幾位廿多歲的,尚未成家。你們都精力充沛,有理想,有活潑的宗教信仰,熱心教會事務。在聖經分享時,大家都踴躍發言,對團體的未來都有美麗的願景,也有積極具體可實現願景的構想。

十年以後,再去聖荷西時,小小的家庭聚會,已變成了五六百人的華人堂區,有各項組織,最令我欣賞的是你們的主日學。主日學的老師們都是志工,父母不但關心自己子女的宗教信仰生活之培育工作,而且也願奉獻自己的心力去培育其他教友們的子女。本堂神父告訴我,在自養方面,你們都非常慷慨大方;在福傳方面,大家也都很有熱忱,並有使命感。

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團體,不是海外人數最多的,但是最有活力、最團結合作、最具有福傳熱忱及使命感。在歡度廿歲生日的時候,希望你們在團體讀經、分享、祈禱、牧靈、福傳、主日學等各方面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耑此恭賀,並祝

主佑平安喜樂

牧末
單國璽 恭賀
二00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