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國楨神父

胡國楨神父

1983年夏天,我第一次踏上美洲大地,受邀前往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參與題名「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慶」的一個學術討論會。加州方面,負責給我安排行程的是馬愛德神父,他是我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也為我的碩士論文英文版在美國方面接洽出版事宜。馬神父當時正在耶穌會的舊金山大學(USF)裡籌辦一所「利氏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他很忙,只把我丟在USF及柏克萊的耶穌會院裡,讓我自己到各大圖書館(尤其GTU的書庫)及學校附近的書店閒逛了一個半月。這一個半月的閒逛,確實讓我眼界大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神學作品,使我神學視野的廣度及深度都加強了很多。

我到了灣區的消息不知是怎麼走漏的。總之,有一天我接到古偉業的電話,說是有人要來接我去他家,與聖荷西讀經班的朋友見見面。這是我第一次與灣區華人教友團體接觸的開始。據說,灣區華人天主教留學生的第一個讀經班,是在柏克萊紐曼學生中心成立的。每次聚會,矽谷的教友都來回開車近二個半小時前往參加。後來,一方面路途真的有夠遠,而且聖荷西附近聚集的教友家數也逐漸多起來了,於是,聖荷西天主教華語讀經班就自然開始了。他們有時邀約遠在舊金山教區的華人神父,有時攔截路過灣區的台灣舊識神父參與聚會。總之,還找不到固定常期的輔導神父。

我已記不清楚,這一個半月中我到過古偉業家兩次,還是三次。但我體會到這個團體不像永遠只會是個「善會」的樣子,因為矽谷華人社區的規模必定愈來愈大。而且這團體中有好幾個人的組織、規劃能力很強,將團體發展成有規模的「教會」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更何況,當時越南教友的教區性團體在當地已經成了氣候,華人教友教區性團體的出現應該是遲早的問題了。

團體要發展成名符其實的「教會」團體,在天主教來說,有兩個必備條件:其一,有長期固定的輔導神父;其二,與當地主教有交往,並得到認可。我試探式地私下與古偉業等幾位朋友提及這個想法,我不確定他們是否真懂我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若能找到一個長期固定的輔導神父,卻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據我當時的觀察,馬愛德神父應該是最適合擔任這個讀經班比較長期固定的輔導神父,並會設法使之發展成正式「教會」團體的最佳人選。接著,我暫時離開灣區,以一個半月時間,環遊美國各大都會區,拜訪各地台灣出來的華人教友團體,迨結束了芝加哥的會議之後,又回到了灣區。這時,我特別找了一個機會跟馬神父坐下來深談,給他分析台灣在美國留學生教友團體的生態,以及未來天主教華人團體在美國發展的可能情勢,並直接挑戰他,希望他能幫忙這個有前途的團體。他答應會慎重考慮,並表示願意第二天陪我去參加這個讀經班的聚會,再送我上飛機回台灣。於是我立即致電古偉業,他也很快就向馬神父表達了邀請之意。或許,對馬神父來說,我這個舉動來得太唐突,給了他太大的壓力,讓他不知如何立刻回應,所以他第二天爽約,放了我鴿子,沒有去參加聚會。聚會後,我是有點遺憾地離開灣區,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

按照我的信念,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回台灣以後,幾個月之間完全沒有跟灣區的朋友連絡。豈料,第二年夏天,當我為了接受耶穌會的「卒試」靈修培育,而再次來到灣區時,情勢發展得著實讓我嚇了一跳。這次是馬神父親自來接機,他說他代替聖荷西讀經班邀請我參加下主日的聚會。由於人數太多,家庭客廳無法容納,現在改在一所學校舉行,聚會內容還包括了主日彌撒。讓我最驚訝的是,這次聚會簡直跟台灣小型堂區的規模不相上下了。我不知這一年之間,馬神父與這群教友是如何連繫上,又如何在短短幾個月期間,聚會人數發展到近百人。直到今天,這個「謎」我一直沒有解開,老實說我也不想解開,只要讚美天主完成了祂的化工就好了。

我的「卒試」基地在灣區捷運(BART)奧克蘭市西區車站附近。每逢週末,只要我沒被分配到為該地堂區服務,我都會搭捷運列車到Fremont。由教友接我去聖荷西,參與當晚在一位教友家舉行的分區小組的讀經聚會。週六及主日再參加全體的教會活動:包括「中文學校」「兒童要理班」「主日彌撒」。在這一年期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是全體教友郊遊採櫻桃,並在櫻桃園中舉行彌撒聖祭。最重要的一次有意義行動,是陪伴多位教友,與馬愛德神父一起去晉見聖荷西教區主教,向他簡報我們華人教友團體的發展前景,請求主教指派一位神父做我們的輔導司鐸,並分配一間教堂,做為我們主日彌撒及活動的空間。見了主教不久,我們就得到St.Clare堂區的歡迎,成為該堂區主要成員團體之一。陶雅谷神父也來到,為我們服務。從這時起,聖荷西的中國教友團體正式納入天主教美國教會的正式體制之中了。

當年,我完成「卒試」回台服務,匆匆廿年過去。其間,我有兩次機會赴美開會和探親,都曾路過灣區,也有與幾位聖荷西的老友小聚。發現這個在美國境內的華人教會團體,不但上了軌道,而且欣欣向榮。回想當年,也曾經在這團體初期發展的時機點上留有些許痕印,所以,大家今天的成果,我也同樣感到與有榮焉。在此,請馬愛德神父在天之靈,為聖荷西華人教友團體的下一個廿年代禱,讓他們能有更大的福傳及牧靈成果。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