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於
2016-11-01 天主教中文網微信平台]
那些處於煉淨過程之中的已亡信友,是諸聖相通的肢體,我們能幫助他們的一種方式,就是為他們獲得大赦,好免除他們罪過的暫罰。 ——教會文獻
教宗煉靈月祈禱意向公佈,教友於1日—8日按如下方法可為煉靈得全大赦
教宗方濟各煉靈月祈禱意向公佈
總意向:為收容難民的國家
願收容大量流浪者與難民的國家,能獲得支持的力量。
福傳意向:為司鐸與平信徒的合作
願在堂區裡,司鐸與平信徒共同合作,為信友團體服務,不因沮喪的誘惑而放棄。
救助煉靈及為煉靈得全大赦的方法與條件
(為確保百分之百能得全大赦,建議不同教區、堂區的教友諮詢所在教區主教或本堂神父)
救助煉靈的方法
- 為亡者獻彌撒
這是救助煉靈最為有效的頭等善功。因為別的善功是依靠自身有限的能力,而彌撒是藉助耶穌受難、死亡所立的無限功勞救助煉靈
- 為煉靈熱心參與彌撒、恭領聖體
- 為煉靈熱心祈禱,念玫瑰經、拜苦路等
- 為煉靈守齋克苦,多行愛人的善功
為煉靈得大赦的方法
- 得全大赦的條件:
- 前八天內和後八內告解。
- 得大赦當天領聖體。
- 完成指定的善工。
- 按教宗意向祈禱(天主經,聖母經)。
- 沒有留戀小罪的意思。
- 11月2號是整個教會在一天同時追念亡者的日子。教會藉著耶穌給予的權柄,賜給我們大赦,但需完成指定的善工。
- 滿全得大赦五個條件(上面)。
- 11月2號當天祈禱:
在聖堂,墓地,祈禱所念 天主經,聖母經,光榮頌。
- 11月1號至8號可得全大赦,條件如下:
- 滿全得全大赦五個條件(上面)。
- 在聖堂,墓地,祈禱所念任何經文。
以上大赦只能讓給煉靈,每天只能得一個大赦,邀請大家珍惜機會,把握機會,多為煉靈獲得大赦。
天主教教理中有關大赦的要理
大赦
教會關於大赦的教義和實行,都跟懺悔聖事的效果緊密相連。
甚麽是大赦? “大赦,是在’罪過已蒙赦免’後,因罪過而當受的暫罰,也在天主前獲得寬赦。按照指定的條件,準備妥當的信友,通過教會的行動,獲得暫罰的赦免。教會是救恩的分施者,藉著自己的權力,分施並應用基督及諸聖的補贖寶庫”。
“大赦可赦免‘部分’或‘全部’的暫時罪罰,依此可分為‘限大赦’和‘全大赦’”。大赦,可為生者或死者應用。
罪罰
為明了教會有關罪罰的教義和實行,我們應知道罪惡帶來的雙重後果。重罪使我們喪失與天主的共融,因而不能享有永生,故永生的喪失稱為罪的“永罰”。另一方面,所有罪過——即使是小罪——都促使人對受造物形成不健康的依戀,這種依戀不論在現世,抑或在死後,即那稱為在煉獄的狀態中,都必須予以淨化。這種煉淨解除罪惡的“暫罰”。上述兩種罪罰,不應視為天主外加於人的報復,而是源自罪惡本質的後果。出自熱心愛德的皈依,能使罪人完全淨化,以致再沒有任何罪罰存留。
罪惡蒙寬赦,與天主的共融得以恢復,都使罪過的“永罰”獲得赦免。但是,“暫罰”仍然存留著。基督徒應竭力接受這些暫時的罪罰如同恩寵,耐心忍受各樣的痛苦和考驗,當那一日來臨時,安詳地面對死亡。人應透過仁愛的工作、祈禱和各種懺悔行動,努力完全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諸聖的相通
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基督徒在力求淨化自己的罪過、聖化自己時,並不是獨自一個人。 “每個天主子女的生命,都在基督內,藉著基督,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與所有其他基督徒弟兄的生命相連繫,彼此活於基督奧體超性的合一共融之內,猶如在一個奧妙的位格內一樣”
在諸聖相通中,“信友,不論是已經到達天鄉的,抑或還在煉獄中做補贖的, 又或仍在現世旅途上的, 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分恆久的愛的連繫,以及豐富地交流著所有美好的事物”。在這奇妙的交流中,一個人的聖德能使他人受益,遠超過一個人的罪過為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靠諸聖相通的助力,可使那痛悔的罪人,能更早且更有效地淨化罪罰。
我們也稱這些諸聖相通的精神財富為教會的寶庫,它“不是一筆許多世紀以來累積的物質財富,而是基督為把全人類從罪惡中解放出來,並為達成人與天父的共融,在天父面前付出的補贖及其功績的無窮無盡的代價。是在我們的救主基督之內,存有他救贖的豐厚補贖和功績”。
“同樣,榮福童貞瑪利亞和諸聖人在天主前的祈禱和善功也在這寶庫內,此祈禱和善功在天主面前確實有巨大的、無法估量的、歷久彌新的價值。他們追隨基督,藉著他恩寵的力量,聖化自己的生活,完成天父交託他們的使命。這樣,他們達成自己的得救,同時也共同努力為基督奧體的其他肢體的得救作出貢獻”。
藉教會獲得天主的大赦
教會依據她由基督耶穌得來的束縛和釋放的權柄,給予大赦;她為了個別基督徒的裨益伸出援手,並為他們開啟基督和諸聖人功績的寶庫,讓他們從仁慈的天父獲得他們罪過暫罰的赦免。教會不但願意透過大赦幫助基督徒,並且鼓勵基督徒實踐虔誠、補贖和愛德的工作
既然那些處於煉淨過程之中的已亡信友,是諸聖相通的肢體,我們能幫助他們的一種方式,就是為他們獲得大赦,好免除他們罪過的暫罰。
[轉載於
2016-11-01 天主教中文網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