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樹治

我參加團體已經超過18個年頭了,也擔任了許多不同的工作與職務。見到這麼多年來的起起伏伏、好好壞壞,深深的體會到天主是愛這個團體的,祂也一路呵護我們到今天。利用廿年團慶發行專刊的機會,我將自己觀察到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 團體平均年齡提高:廿年前我們主要的成員是介於25-35歲之間,包括已婚、未婚,孩子們均屆學齡。現今一看這些成員,均已五十上下,除了孩子長大外,自己也進入了人生另一個階段。由於工作環境的變遷,與亞洲市場的開放,近十年來學成歸國的留學生遠超過留在美國繼續發展的人數,因此團體四十歲以下的比例亦隨之偏低,這是團體長遠發展的一個課題。

二) 第二代的歸屬感:前言提到早期牙牙學語的孩童,有些已完成學業並在附近就業。他們積極的參與團體的各項活動,並帶領年輕的一代,這是極該嘉獎鼓勵的,我們要謝謝多年來為他們奉獻心力的老師與輔導們。由於這些孩子還多半未婚,不知道等他們結婚之後,有了另一半與孩子,是否仍會帶著孩子參加CCD,再進入我們所走過的同一軌道呢?

三) 與教區、堂區的關係:由於團體人數不多,且沒有自己的青年聖召,因此我們一直停留在“團體”這個位階上。在教會法中它是不具法定的地位,也必需附屬於一個本堂。但主教常說聖荷西教區有52個本堂,這確實又把我們涵在其中,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參與與主教府所提供的教學、訓練的機會,而不需要與本堂分享固定的名額。我們在主教府有辦公室,可以與其他堂口取得相同的資訊,但是我們一切的活動都要使用教堂的設備,因此本堂的需要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最近Fr. Rick積極的想融合四個不同文化的團體,共謀堂口各項工作,我們勢必要多花些心思在這上面。因此如何在主教府、本堂及團體自己營造的各項事務上取得一個平衡點,是一個課題,也是一項挑戰。

四) 團體的靈修或神修:個人與團體的信仰成熟度應隨著時間不斷的成長,天主教會算是最具包容性(inclusive)的宗教。我們有勇於表達的聖神同禱會,也有內斂持一的玫瑰經祈禱;有開放,也有靜默式的退省;有眾多聖人聖女創下的各種靈修方式。我們可以依自己的性向、階段去選擇,然而這一切的方法,都是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計劃與對團體的計劃,因此我們常要想團體舉辦的神修活動是否都朝著這個方向?

五) 團體的福傳:中國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是否利用各種不同的機會,表達信仰帶給我們的平安喜樂呢?我們是否記得邀請周遭的朋友一起分享呢?我們介紹福音的方式與時代的要求同步嗎?我們福傳的方式貼切人心嗎?我們瞭解其他宗教嗎?反過來說,我們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教嗎?我以為福傳不一定是一味強力推銷自己的好東西,而是能聆聽別人的需要,適時表達關心與愛。我們團體在未來年歲裡,是否能繼續成長,就得看福傳的功效了。

六) 團體內的共融與灣區團體間的合作:我們的同工都是義工,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與家庭,因此能花在各項事務上的時間與精神都有限制。在溝通上難免有所疏漏,在技巧上難免不盡周全,容易產生誤會。如果大家都能體會到自己的有限,而多往正面、好處去想,可能在服務上更為愉快容易些。除了內部的分工,在灣區國語組有費利蒙、中半島,粵語組有聯合市、屋崙及舊金山,團體可以一起合作舉行聯合性活動,而灣區青年朋友更是以英文來個大集合,這將是一個趨勢,也可結合大家的能力,物力,舉辦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七) 參與北美華人教會活動:除了灣區之外,我們團體也積極的參與主辦基督活力運動,有機會與全美及加拿大的神長、教友們分享信仰,建立友誼。參與及主辦夫婦懇談會,也能幫助教友及非教友建立美滿的家庭生活,這也是福傳工作之一。北美聖職及教友聯會,我們也該儘量不缺席,若能分擔一些大會工作,且協助各地剛成立的華人教會,與更大更多的團體合作共融,也是一個未來發展的課題。

八) 與台灣、香港、大陸教會的關係:毋庸置疑的,團體的成員多來自以上三地,如何與同源同種、同一信仰團體,建立關係,彼此瞭解,亦是我們不可不思考的課題。邀請洽公來美進修、訪問的神職、修女、及教友代表到我們中來帶領避靜,舉辦座談會,將對我們信仰上的深度與廣度有所助益。因此平日連繫工作是不可間斷的。
拉拉雜雜的寫了上述八項反省,總覺仍未周全,但我想到保祿宗徒給格林多人教會所寫的,“我栽種,阿頗羅澆灌,然而使之生活的,卻是天主。” 我們原是祂小小的助手,唯有天主才能成就這一切,讓我們一起心連心,手牽手為團體下一個廿年共同努力吧!

疼惜別人     愛惜自己

敬惜天主     珍惜萬物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