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thor: 詹紹慧

無疑,耶穌基督如果沒有復活,就不會有之前的受難日,人類永生的救恩也跟著無解。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主耶穌以三年的時間所言所行都是朝向救贖的目標,可是在關鍵時刻的最後七天,受辱求苦至死方休底勇猛行徑,其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其實,「Passion」一詞可解釋為受難,也可解釋為獻身的激情和心志的專一。長久以來由於我們多偏重於耶穌救贖受苦的一面,反而忽略了耶穌言行的其他意涵。

我們可以說;構成耶穌十字架之死是祂對天國﹝天主的國﹞王權與正義的伸張,及對人類處境的關切。公開仗義直言;反對當時羅馬帝國統治下;舊有的宗教系統與統治階級合作剝削貧苦大眾和遭人鄙視嫌棄者一邊。再屢施奇蹟,以被當局視為大逆不道恨之入骨的默西亞姿態出現。

「基督的最後七天」“A Day-by-Day Account of Jesus` Final Week in Jerusalem”,吳妍蓉譯,原作者是教授宗教文化的馬可士‧伯格與約翰‧克羅森。根據最早的瑪爾谷福音,記錄公元七十年左右,耶穌生命經歷被傳述的過程。同時作者聲明這部書不是「直接的歷史」,是結合了記憶的歷史與詮釋的歷史。此外,四部福音唯有瑪爾谷是按照時序先後,日記式寫下耶穌最後一週的懿行。


第一天﹝聖枝主日又稱棕櫚主日﹞

公元三零年春天,猶太人一年一度神聖的逾越節也是聖週的第一天。耶穌從北方加里肋亞騎著小驢從橄欖山下來,進入耶路撒冷城,身邊圍繞著大批的農民和追隨者。他們狂熱的攤開衣服鋪在地上,撒上帶葉的樹枝,高聲歡呼。

同一天,管理猶太和撒瑪黎雅的羅馬總督比拉多,率領龐大騎兵縱隊也進入耶路撒冷。進城的目的並非對猶太子民宗教信仰的敬意,而是預防地方出事,展現帝國的權力與榮耀。宣稱其皇帝不只是統治者,也是上帝之子。耶穌則是宣揚天主的國,體現和平、正義與憐憫的願景。於是兩支隊伍的同日進城自然令掌權者視為政治示威,是有意為之的嘲諷。說不準耶穌也確有此意,否則從來都在鄉間和類似迦百農小城鎮以農民為對象講道的耶穌,何以選這一天進城?

從歷史背景上看;耶路撒冷早於公元前一千年達味王的時代就是古以色列的首都,至第一世紀仍作為猶太民族的聖地。無論猶太人或基督徒,都把耶路撒冷當作信仰的城市和希望的城市、壓迫的城市和痛苦的城市。所以在這一天,各方信徒與做小生意的民眾都湧入聖城,耶穌擇選這一天進城的意義至關重大。不過這股內在驅使的激情也把耶穌推向苦難的邊緣。

第二天﹝週一﹞

第二天,耶穌與宗徒從伯達尼回城,他們到了耶路撒冷,耶穌一進聖殿就把所有在聖殿裡作買賣的人趕出去。祂推倒兌換銀錢及販賣鴿子的桌子,也不准任何人抬雜物在聖殿的院子穿來穿去。更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載『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之所』麼?你們竟把它做成賊窩!」。實際上耶穌這種對當地聖殿合法獻祭與財政活動的處理,意味著象徵性的關閉聖殿。因為禱告與獻祭儀式雖然兩者都是律法中的誡命。但天主是正義與正直的,在崇拜取代正義的時候,天主就會拒絕聖殿。

另方面自第一世紀開始耶路撒冷的聖殿即是地方與帝國的課稅中心,也是信仰的中心。不僅中介上主的存在,也中介上主的赦免。聖殿是獻祭的唯一場所,而獻祭是赦免的途徑。當時洗者若翰所舉
行的施洗儀式即為「赦罪」,並與耶穌一致都帶著濃厚的反聖殿色彩。再說所謂的「赦罪」,於公於私被大司祭視為一己的特權,聖週期間來聖殿朝聖的群眾又特別多,大司祭們視耶穌為眼中釘也理所當然。另一個潛在原因是大司祭須與羅馬配合;既要繳稅又要防範跟隨耶穌的人群越來越多,惹怒羅馬人。所以當耶穌在聖枝主日被簇擁著進城並對聖殿責難時,大司祭蓋法就說:「讓一個人替全民死,免得整個民族被羅馬人消滅。」

根據馬爾谷福音,三年來耶穌宣揚天國的信息早已使祂陷入和當局的對立。經師、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已先指控耶穌是被魔鬼附身和褻瀆聖神。

第三天 ﹝週二﹞

早晨,耶穌和門徒又回耶路撒冷,當權者知道耶穌昨天講的比喻是在指責他們,想要逮捕他。但儘管想,卻没有動手去做的原因是他們怕群眾,因為群眾站在耶穌那一邊。

有些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奉命來見耶穌,想從他的話裡找碴來陷害他。他們質問耶穌:「我們向羅馬皇帝凱撒納稅是不是違背我們的法律?我們納稅還是不納?」耶穌看穿他們的詭計,就說:「你們為甚麼想陷害我?拿一個銀幣給我看吧!」他們給他一個銀幣,耶穌問:「這上面的像和名號是誰的?」他們回答:「是凱撒的」耶穌說:「那麼,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天主的東西給天主。」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生命中有兩個獨立的領域,即宗教與政治。在宗教領域,我們要「歸給神」,而政治領域,則「歸給凱撒」。試問有那些東西屬於天主呢?事實上,大地的一切都屬於天主。

當時有些貴族認為;只有「梅瑟五書」才是「聖經」。不相信死後生命,亦即死人會復活。所以他們故意提出:「兄死留下妻子沒有孩子,他的弟弟必須娶寡嫂為妻,造成七位兄弟接連娶同一個女人,最後都死了,連那個女人也死了。從死裡復活時,這個女人算是誰的妻子呢?」耶穌回答說「天主是活人的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暗示上主關心的是活人而非死人,上主的國,不是為死者而存在,是為生者而存在。重點不是死後生命,而是今世的你如何生活。

接下來是一位經師問耶穌:「誡命中哪一條是最重要的?」耶穌引自猶太教聖典的誡命回答說:「第一你要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你的上主。第二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位教師重複耶穌口中的答案並加上一句:「這比在祭壇上獻祭和其他給上主的祭物都重要的多。」耶穌看出他的智慧,就對他說:「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因此,再沒有人質問耶穌。

週二這一連串的衝突故事中,我們知道並非所有經師都反對耶穌,就像不是所有法利賽人和貴族都反對耶穌,一些女性及黑落德王朝的高官夫人也支持耶穌,甚至為耶穌安排葬禮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 即是一位富有的議員。

第四天﹝週三﹞

是逾越節的前兩天,司祭長和經師陰謀要秘密逮捕耶穌,把他處死。他們說:「我們不要在節期中下手,免得激起民眾的暴動。」當天,耶穌在痲瘋病患西滿家吃晚飯的時候,一個女人帶來一支玉瓶,裡面盛滿很珍貴的醇香油膏,她打破玉瓶,把香油膏倒在耶穌頭上。有些人頗為反感並且生氣,耶穌卻說:「由她吧!她在我身上做了一件美事,她已經做了她能做的,提前傅抹了我的身體是為安葬之事」。

「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福音無論傳到什麼地方,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紀念她。」

為什麼這位女子有資格、或她的行為何以會受到耶穌如此異乎尋常的讚美呢?這是因為在所有聽過耶穌三次預言自己死亡與復活的人之中,只有她一個人相信耶穌。對我們來說;她是第一位基督徒,在發現空墓穴之前,她就已經因為耶穌的話而相信祂了。

耶穌的十二位宗徒中,有一個依斯加略人猶達斯;他去見司祭長,要把耶穌出賣給他們。他們喜出望外,並許以金錢。

此時週三將近尾聲,背叛者與勾結帝國統治者的人達成協議,陰謀已然啟動。

第五天﹝週四﹞

聖週四充滿戲劇性。耶穌最後一餐,在黑暗中被捕,被帶至大司祭處,一切都在週五天亮前發生。

耶穌常與流浪漢及邊緣人「等不受歡迎」人士用餐,在階層分明的社會當然遭受對手批評。對耶穌而言是深具包容兼宗教與政治意義,宗教意義在於,祂是以天主的國為名義做這件事。政治意義則顯示了不同的社會願景。

耶穌於最後晚餐做了哪些事?瑪爾谷福音用了四個動詞:拿起、感謝、擘開、分給。這四個關鍵詞提醒我們與食物有關的一個場景;耶穌用幾個餅和魚餵飽五千人。因此最後晚餐的意義在於代表世界的餅,上主的正義對抗人為的不正義,從奴役到自由的新逾越節,以及參與從死亡到新生的道路。

晚餐結束後,耶穌與宗徒唱一首聖詠。然後出城到橄欖山腳下一個名叫革則瑪尼莊園的地方。到了後,只帶了若望、伯多祿和雅各伯到稍遠一點的地方祈禱。祂開始悲戚難過,對他們說:「我的心非常憂傷,你們留在這裡,醒寤吧!」祂往前走幾步,俯伏在地上,祈求說:「阿爸,我的父親哪!祢凡事都能。求祢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旨意。」祂回來,發現他們都睡著了。祂對伯多祿說:「西滿,你在睡覺嗎,你不能醒寤一個時辰嗎?又說:你們要醒寤祈禱,免得陷於誘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耶穌又去祈禱,說了同樣的話。

耶穌祈求拯救。祂祈求這個時刻過去,苦杯移去。「時刻」和「苦杯」都指迫在眉睫的酷刑和慘死。祂寧可不經歷這些事,並不令人意外。但祂仍將自己交給天父。

這段禱詞不只反映耶穌對上主的順從,而且在最悲慘的情境中仍然信任。

十二宗徒之一的猶達斯來了,他知道哪裡可以避開群眾,利用黑暗逮捕耶穌。跟隨他來的一群人中除了帶刀的兵士還有司祭長、經師以及被派來的數百人。猶達斯叫了一聲老師、以親吻耶穌作為記號,於是他們下手抓住耶穌。宗徒們落荒逃走,完全離棄了耶穌。

第六天﹝週五﹞

天未破曉,耶穌孤獨地站在大司祭府的院子;被大司祭和他身邊的顧問非正式的審判。此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不利耶穌的證詞(14:55-59),作假證指控耶穌,耶穌未回答不實的指控。其次是耶穌的證辭(14;60-62),大司祭問「你是不是默西亞,是那位該受稱頌的天主的兒子?」耶穌說:「我是!你們都要看見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最後是判決與辱罵﹝14:63-65﹞。大司祭說:「你們聽見祂褻瀆上主的話了。你們說該怎麼辦?」他們都判祂死罪。

接著被交給比拉多。依逾越節慣例,這天比拉多會應民眾的要求須釋放一個囚犯。比拉多問:「你們要我為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嗎?」其實比拉多明明知道司祭長是出於忌妒才把耶穌綁來交給他。可是司祭長煽動群眾,要求釋放巴拉巴。比拉多再問:「那麼,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王的那人,我該怎麼處置呢?」群眾再大聲喊叫:「把他釘十字架!」比拉多問:「他做了甚麼壞事呢?」群眾更大聲喊叫:「把他釘十字架!」比拉多為了討好群眾,就釋放了巴拉巴,命令鞭打耶穌後交給人拉去釘十字架。

士兵強迫路人基勒乃人西滿幫耶穌背十字架,不是出於他們對耶穌的善意,而是因為耶穌實在太虛弱,負荷不了。

到了下午三點鐘,耶穌大聲喊:「我的天父!我的天父!為什麼離棄我?」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了,說:「你聽,他在呼喚以厄里亞!」有一個兵士跑過去,把浸著酸醋的海綿綁在藤條上端,塞往耶穌嘴邊說:「等一下!我們看厄里亞會不會放他下來!」耶穌大喊一聲,就斷了氣。突然,黑暗籠罩耶路撒冷整個大地,以及聖殿布幔從上到下撕裂成兩半,顯示審判已然發生。

回顧主耶穌過去五天,在耶路撒冷以公開的行動與辯論挑戰當權者,逾越節近尾聲的情況下,其激情的激越快速使祂步上被釘於十字架同等激越的苦痛。

約六點鐘的時候,受人尊敬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來見比拉多,要求收殮耶穌的身體,而比拉多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趕在安息日開始之前,把耶穌身體用麻紗包好,安放在一個由巖石鑿成的新墓穴裡,又把一塊大石頭滾過來堵住墓口。耶穌的女性門徒瑪利亞、瑪達肋納等一直尾隨到這裡,目睹這一個違反當地常規的體面葬禮﹝通常被釘十字架的人沒有葬禮﹞

第七天﹝週六﹞

安息日,馬爾谷未著一字。信經說;「耶穌下降陰府」,乃宣認耶穌確曾死亡,並且是為我們而死,祂藉此死亡戰勝了死亡和「握有死亡權勢的」魔鬼。﹝希2:14 ﹞並且解放所有在祂之前為正義而活、死於不義之人。

復活節日

復活節是教會禮儀年核心的慶典。在耶穌與宗徒從加里肋亞去耶路撒冷的路上,三次預言祂的死亡與復活,以此強調祂的先見之明。﹝馬爾谷福音8:31-32, 9:30-31 ,10:32-34﹞。如果基督以釘十字架結束,沒有如同預言般第三日復活,祂很可能早已被人遺忘;僅是另一個在血腥世紀被處決的猶太人。

「基督的最後七天」,對比我們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一生中,展現生命激情的常是為自己為子女求取富足乃至精神領域自我實現的滿足。基督以愛人的使命為生命焦點,以孤獨、屈辱、被釘的巨大痛苦,再以最後的死亡與復活來求取全人類的福祉。期間,天主子神性亦俱人性的耶穌,在肉體上祂不是感受不到疼痛,不是不會害怕。在神性上祂預知死亡之前的折磨、預知門徒的背離,預知因愛許下的聖體聖事,領受的人左顧右盼並不被尊重………。然而,祂,義無反顧,一步步走完「苦路」。

四部聖經隨寫作時間多有增補和細節上的些微差異,一些求全的教友可能會自苦。不過,主耶穌的事蹟早在祂來到人世之前的數千年已被舊約預言宣告,不存在編撰與巧合。

發表於二零一六年 四旬期 第二九二期, 回到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