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老二

媽媽是一位平凡的中國傳統女性。由於在生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使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宛如一部充滿刺激的冒險小說。她的故事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個個百聽不厭,耳熟能詳。其中最吸引我們的是在國共內戰期間,她隨著河南商專南走避難,抵達湖南衡陽時由於學校資源匱乏,決定折返河南。大部分的學生決定和學校回家。她和四五位男同學則隨機爬上了南下廣州的火車頂,一路顛波,用身上僅有皮袍換了一百個白煮蛋供大夥充飢。而後輾轉到了台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沒有任何家人,只有一位在軍中服役的堂哥。在這片新的土地上,她開始有了自己的家。學習如何煮飯、持家、養兒、育女。由於軍人的收入有限,如何開支節流,做到平衡六口之家的收支,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例如就一道簡單的白蘿蔔湯,可以從蘿蔔絲絲、蘿蔔頭頭、蘿蔔塊塊的不同形式呈現在餐桌上有一個星期之久。來會、跟會、倒會是小時常常聽到詞彙。

平日的生活雖然過的捉襟見肘,然而過新年絕對是應有盡有。除夕那天一大早,媽媽會跟著鄰居一位太太去中央市場採買(大市場,批發買賣比較便宜)。日常如果想吃塊牛肉,她總要精打細算、考慮再三才會買。但那一天,一年中唯一的一天,她買東西毫不手軟,雞、鴨、魚、肉、青菜、水果一袋袋的往家裡來回搬,好像中了愛國奬券。當大人們為著大年夜的團圓飯整天忙和著。小孩子們卻愛在餐廳轉悠轉悠著,像是趕不盡的蒼蠅,走了一個又來一個,為的是能偷偷的吃上一口平時在飯桌上難得一見的年節菜。終於等到做定下來面對著整桌的滿漢全席時,說也奇怪,反而沒有什麼胃口了!現在回想起這些往事來,假如當時能把這些好吃的年菜,平均分攤在每個月的菜單中,些許會帶給我們更大的滿足感吧!

過新年時,我們也總有新衣服、新鞋子穿;而不是由老大傳給老二再給老三“縫縫補補又三年”的三手貨。記憶中,早期的這些新衣服都是媽媽請外面的人訂做。三個姐妹都穿着相同樣式的衣服和皮鞋,頂着新剪的馬桶蓋式短髮。興奮的期盼讓我們等不到大年初一,就把新衣、新鞋子每天穿戴整齊的在床上玩,只因為屋裡的泥土地會把漂亮的新行頭弄髒了!

隨著台灣的經濟慢慢好轉,一些原始的電器產品如電扇,大同電鍋等開始陸續出現在每個人的家庭裡。有次媽媽的朋友買了一個洋鐵皮做的土烤箱,她帶著我拿着麵粉、奶油、雞蛋,走了十幾分鐘的路到這位阿姨家去做烤麵包。與其說是烤麵包不如說是烤加了奶油和雞蛋的饅頭。媽媽先把饅頭一個一個的做好,然後放進長方形的模子裡烤,等到它發起來後,就像一條有高低起伏的土司麵。麵包好不好吃,已經不記得了。但它四溢出來的香味,一路伴隨著我們在回家的路上。啊,那份滿足和喜悅至今都難以忘懷。

子女都長大,柴米油鹽不再是生活上所面臨的難題。移民美國後,在老人活動中心找到另一片新天地。她宛如一個盡忠職守的模範公務員,每天風雨無阻的去參加活動:唱歌、跳舞、段練身體並結交好多新朋友。故事好像將要進入一個美好的結局了。然而她一生最沉重的打擊卻發生在一九九二年。也是來美之後的第三年,爸爸決定與她結束四十多年的婚姻關係。這殘酷的事實使她每日浸沈在憤怒、悲痛、傷心、消沈和徹夜難眠的煎熬中。她的生活沒有了重心,生命失去了意義,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在沮喪失意中母親重新打開了心扉接納耶穌基督的救援。並讓信仰的力量在她的生活中慢慢起了變化。當再提起這段沉痛往事時,媽媽總會說如果沒有天主的庇祐,僅憑藉她自己一人的力量是絶對走不出來的。祂差遣了那麼多的人來幫助她。例如在中華文化聯誼會擔任會長時,熱心的朋友們都願盡全力的幫助她,做她的副會長,祕書,會計,採買,翻譯,甚至是沒有任何頭銜的臨時跑腿。大家同心協力使聯誼會的活動辦的多彩多姿,會員多達兩百餘人,可謂盛況空前。而這兩年的會長任期,讓她有機會來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並重新站立起。漸漸地在她心中感恩取代了憎恨,生活又充滿了自信和快樂,並且能更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有着和她同樣遭遇的人。和媽媽一起生活剛滿一甲子。她的習性,好的與壞的,在潛移默化中,我照單全收了。然而令我感到驚奇且影響至深的是我親眼目睹天主在媽媽身上所行的成就、並見証了祂的慈悲,召喚著地上的每一個兒女。當我們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都可仰望祂。正如祂在福音中所應許的─”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靈魂的安息之所。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馬竇福音十一:29-30)

發表於二零一六年 復活期 第二九三期, 回到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