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讓我們一起吃頓飯,其他交給時間

作者:陳菡

第一次舉辦Alpha是在兩年前。在古偉業叔叔的鼓勵下,我預備做一個Alpha的專輯。其間經曆懷孕生女,這件事就被耽擱了。這篇文章濃縮了過去兩年的採訪內容,紀念第一、二次Alpha,也響應即將舉辦的第三次Alpha。

IMG_8254

 

2023年,一個主日彌撒後,我與Maria第一次見面,我們約在Parish Hall聊天。

Maria是Alpha「啟發之旅」的發起人,也是教會的熱心教友。採訪她時,她正在主持某個活動,我們是在活動間隙談話。

整個聊天過程,我都被她的工作激情感染,頭腦發熱的我甚至說也要為Alpha盡一份力。

然後,我就沒了下文。

因為真得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啊(😅)

……

古偉業叔叔在介紹Alpha時說:“Alpha差點就要辦不起來。”

幸好有Maria和她背後的團隊,今年已是舉辦Alpha的第三年。

 

一場盛宴

如果你問: Alpha「啟發之旅」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

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是一個藉著美食溝通情感的活動。

參與Alpha的人們一起吃飯,一起觀看關於基督宗教教義的影片,然後在觀影後交換對影片的看法。

觥籌交錯間,人們卸下心防、成為朋友,也讓基督宗教教義照進了現實的生活。

Alpha課程最早在1977年推出,它的創始人是倫敦聖三一會的助理牧師馬納姆和基督徒阿爾喬。

它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很快風靡全球。至今,已經有2700萬人參與了這一課程。

Maria是在聖荷西主教府接觸到這個課程,她被“吃十次飯就會成為朋友”的理念打動,於是決定帶回SJCCM推廣。

她的想法得到歐神父的支持,並很快組建了一支為Alpha工作的隊伍。

我問Maria:”Alpha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餐食。每一道菜都經過了精心設計,色香味俱全。”

這是我在第一屆Alpha結束後問Maria的問題,她強調了食物的精美,也肯定了餐食組負責人Lulu的付出。

Lulu有餐館經營的經驗。在她的領導下,餐食組每週三就會開始備餐。

有過廚房經驗的人可能知道,如果出餐量大,出餐時間緊迫,稍不留意就容易翻車。

但Lulu和她背後的餐食組,每周日下午準點為大家奉上精美的菜餚。

她們都是志願者,沒有報酬,卻投諸了時間和精力。除了心中福音廣傳的信念,我想不到還有什麼理由。

王樹治老師說,如果Alpha繼續辦下去,他會去餐食組幫忙。

“為什麼?”我問。

“因為餐食組很辛苦。”王樹治老師答。

 

無壓力交流

王樹治老師是我參加慕道班的老師。

他在慕道班一般講兩門課,一門是《十誡》,一門是《七件聖事》。

對於第一次接觸天主教教理的人來說,這兩門課枯燥晦澀,上課不開小差是很難的。王樹治老師的講授卻讓我有聽下去的慾望。

王樹治老師在第一屆Alpha中擔任桌長。

Alpha 分為五桌,坐在一張桌子的朋友一起吃飯聊天。桌長不評判任何人的觀點,只在必要時回答桌友的問題。

王樹治老師那桌原本有七個人 ,都是和王數治老師年齡相仿的前輩,中途退出六個人,最後只剩下一個人。

離開的原因很相似:alpha作為初階課程無法為他們答疑解惑。

而留下來的那個人,是基督教新教的教徒,本身也不熱衷於所屬教會的活動。他參與全程,就是單純想了解alpha這個活動。

每次王樹治老師問他有沒有什麼看法,他也只是簡短回覆:“沒有看法。”

就在我以為這組Alpha涼涼了的時候,王樹治老師話鋒一轉:“後來又有四個人加入。”

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她來自廣州,沒有宗教背景,但嫁給了是天主教徒的南美洲人,孩子都已受洗。她參加Alpha一方面是想自己了解天主教信仰,一方面是想為母親找一個說中文的環境。

另一個是Santa Clara大學的博士。他來自台灣,自評主動性低。他認為天主教教徒對人包容,傳教時不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壓迫感,和他個性相投。

從訪談開始,我一直糾結於Alpha最終的成果,想知道有多少人參加慕道班,有多少人領洗。

王樹治老師把我拉回來,他告訴我,他可以鼓勵參與者,但不是一定要拿到什麼結果。和結果相比,更重要的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環境。

大家在寬鬆的環境下,基於信仰展開討論,談信仰,又不止於談信仰,也談人生,談自己的生活,談當下最困惑的事。

王樹治老師為代表的桌長們,則像港灣,傾聽參與者的心聲,並把alpha的精神從活動內貫徹到活動外,讓參與者感受到被包容和被理解。

最後這一桌結果也不錯:

兩個孩子的寶媽就像一座橋樑, 她的母親會和教會保持聯絡,她的孩子將來或許會參加兒童道理班。

Santa Clara的博士,則已經加入慕道班和聖詠團。

全程參與的基督新教教友,意識到參與活動的重要性,決定回歸所屬的教會。

這讓我想到博爾赫斯說的一句話:“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Alpha提供的環境,就讓教友和非教友像水一樣,彼此相融。

 

與天主碰觸的體驗

如果我問,為什麼要參加Alpha?

十個中有九個都會回答:因為有美食,因為可以交朋友。

到了參與時,有人能收穫意外之喜──與天主觸碰的體驗。

主持Reunion活動的浦耀庭老師說,他判斷一個活動辦得好不好的關鍵,是能否感受到聖神的臨在。

起初我理解不了這種感覺,但在採訪Sherry時,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

Sherry是2024年領洗的新教友,也是第二屆Alpha 的桌長。

身為桌長,在最後一次alpha,也就是Retreat 時,她要為本桌的成員覆手祈禱。

身為新教友,她很怕自己無法像老教友一般出口成章。

當活動真正開始時,大家把桌椅圍在一起。

她聽著聖歌,忐忑的心漸漸平靜。她突然覺有一種被擁抱的感覺,彷彿天主就在眼前。

當她伸出手放在桌員的額頭上時,她沒有緊張,說的話沒有一句不通順。她為她們禱告,也像是天主藉她之口所行的祝福。

“大家問我是不是提前準備過,其實沒有。”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聖神的概念。”她說。

而在這一瞬間,猶如電光石火,我也明白了什麼叫聖神的臨在,並且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止一次地感受到。

那是剛到美國時,我找了一份工作,單休。因為是重新回到會計崗位,還要適應英文環境,我有些壓力。

在查經的時候,我問:“在有工作壓力的情況下,我很難兼顧信仰,我該怎麼辦?”

海霞阿姨說:“不要把工作和信仰割裂開。如果你有壓力,就向主祈禱,訴說你的壓力。”

從此,不管是迷惘時,困惑時,軟弱時,我都會祈禱,並在祈禱時訴說我的煩惱困惑。

有時我甚至省略掉祈禱,只是訴說。

在這個過程中,我常常有一種被擁抱、被包容的感覺,彷彿主就在我的面前。

我曾經一直以為聖神的臨在是指奇蹟。

但在Sherry的啟發下,我才發現不是。

聖神的臨在指的是聖神灌注於心的安定感。

 

重塑自己的契機

Alpha「啟發之旅」的課程,圍繞著生活展開。

但它並不是告訴我們如何生活的「萬能攻略」,它更多是一種價值觀的感召和引領。

它能否發揮作用取決於時間的沉澱和個人的機緣。

就像馬爾谷福音4:30-32所說:

“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

當alpha把種子撒往我們的心田時,命運的齒輪就開始轉動。

這是我們重新看待自己,重新評估自己的契機,

也是我們重新塑造自己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