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同行 ─ 之二

與你同行 ─ 之二

作者 單曉雯

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團體(SJCCC)已成立二十年了!我有幸與之一同成長十六年。回顧過去我生命中精華的十六年,由青年走入中年,由小姐成為媽媽,由慕道者轉變為教友。這期間沐浴在許多神長、教友們一點一滴愛的澆灌中,真是點滴在心頭!

記得第一次按著林谷告知的彌撒時間來到St. Clare’s 教堂,是1987年的12月初。卻發現教堂內正開始一個婚禮。生平從未進過天主堂的我,心想大概搞錯了。正準備離開,卻聽到親切的招呼聲由長廊那頭傳來。她笑容可掬地與我交談,並帶我進入教堂。第一位我遇到的這位教友,正是李曉英。她一路往前,帶我走到第一排聖詠團的位子坐下來。

主上智的照顧多麼神奇!在我還不認識祂時,祂早已認識了我。在我去見祂的第一天,就直接帶我進入了我所喜愛的音樂事奉中。在聖詠團一唱就唱了16年!聖詠團的朋友們感情融洽,彼此支持,正表現在我們的和聲中。在優美合一的聖樂裏,我常感動地浸浴在主愛中!

主的帶引真是很耐人尋味!祂使我在團體中參與的第一台彌撒,竟是婚配彌撒,由劉家正神父主祭。令我親身體驗到天主教對婚姻莊重神聖的態度,這為我和林谷的交往,是一項莫大的鼓勵與恩賜!聽著劉神父闡釋天主對婚姻及家庭的教導與祝福,是天主讓我上的第一堂道理課,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天主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種子,使我日後投身在團體的幸福家庭組內。藉著夫婦懇談會與許多對夫婦一同成長,分享天主在婚姻中賜與我們的豐富生命。

那天,聖神因著一位教友小小的舉動,大大的推動影響了我的一生!之後,我更接觸到團體內好幾對教友夫妻,他們都有著幸福的家庭。在教友間,空氣中流動著友善的關懷!有著彼此支持與相愛的團體,深深吸引了我。直到今天,每主日到教堂,見到許多教友們的臉孔,雖然有些人叫不出名字,但仍感覺可親可愛,祇因為我們是主內的兄弟姊妹!

隔年初,我隨即開始上慕道班。每週在教友家中討論不同的主題,由許多不同的神父們為我們講道。他們包括當時SJCCC的大家長陶神父,還有朱蒙泉神父、甘國棟神父、劉家正神父、馬愛德神父,每每聽得我如沐春風,意猶未盡。每講之後的自省更常使我內心激盪不已。如此微小的我,真當不起主耶穌憑白給的種種恩惠,致使我感到我需要領受洗禮,藉領洗來回覆主的召叫,對祂的愛大聲地回答“阿們!”

1989年復活節領洗後,更開啟了聖寵的大門!之後的幾年,隨著SJCCC的蓬勃發展,我也不斷成長。神父們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帶來他們拿手的課題,時常舉辦信仰講座和避靜。並開始了信仰生活營、神恩復興運動、心靈人格成長系列、基督活力運動、夫婦懇談週末營…,繼續滋養著我們海外的這一群主羊!

1993年,我們敬愛的陶神父逝世,而他念念不忘的卻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在醫院時,我們曾帶著幾個月大的女兒去探望他。他高興地把女兒抱在他腿上,嘴上殷殷地叮囑:要照顧好孩子們,他們要長大,成為新生代華人教友!相信陶神父的眼睛,也看到了今日,我們的下一代在SJCCC有屬於他們的英語彌撒,也努力地學習中華文化、語文,更有豐富的CCD培訓。這些都是由多少義工教友們,同心協力經營下的果實!陶神父,我們緊緊地牽著下一代的手,帶領他們。“不要讓他們流失了!”

現在二十歲的SJCCC長大了,團體內有許多教友投注他們的心力,運用他們的專才,在教會的各個小組中服務。這是以愛還愛的作為!感謝天主聖神一路的引導,感謝聖母慈心的助佑,求主讓長大的SJCCC,能繼續彼此支持,同心協力地邁向更成熟的下二十年!

單曉雯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與你同行 ─ 之一

作者 林 谷

記得1991年參加活力運動時,狄剛總主教講了一句話很打動我:「很多事都有著天主上智的照顧」。我很喜歡〝上智的照顧〞這話,而較不認同事事皆天主安排的說法。換言之,自己常願盡心做好眼前手邊份內的事務,在教會、家庭、工作三方面取得適當的平衡。倘若某事在盡力之後,仍陷瓶頸,則以依恃之心交託於天父,願其旨意承行。

雖未見過天主,可是經由追隨祂及其聖子耶穌基督精神的神長、修女及好友們身上,我確實感受到祂真是與我們天天在一起。聖保祿在宗十七,27~28節中,曾說:「其實祂離我們每人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

很感謝天主讓我生長在一個充滿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誠如朱蒙泉神父所言:「營造一個好的環境,為孩子是非常有功勞的事。」真的,父母對天主的信賴,孝愛之心,早已深深影響我們四兄弟妹。尤其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克勤克儉地送我們進光仁就讀,使我們自幼就與音樂結緣。記得在光仁,每當中午吃便當時,優美的古典音樂便傳遍校園,聽得令人真是心曠神怡,身心舒暢。光仁是聖母聖心會的神父們所創辦的,至今仍十分懷念光仁的種種,影響我十分深遠。

我也有幸曾在不同的教會團體中成長,小時候萬大路玫瑰天主堂的唱詩班和自修班。到了大學後,參加了基督生活團和永和堂的永青聖詠團。永和堂的張國珽副主教音樂素養極佳,且十分愛護、重視永青。在那近十年的歲月裡,我與永青許多好友們一起歡笑、歌唱、成長。大三上時,也是靠著家人及永青的好友們適時伸出溫暖的手,陪同我走過生命中最低潮的時刻,患難見真交,一點不錯。

在永青,唱了許多好聽的教會歌曲,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法國戴思神父 (Rev. Lucien Deiss) 的聖經樂章第一集,例如:新巴斯卦、上主為王、真主唯一、天國子民、上主是我的牧人、高天歡樂等。出國前,也曾參加佳播聖詠團一段時間。佳播對聖經樂章第二集的推廣,真是不遺餘力,我們現今常唱的,“雖看不見你”、“醒來吧!我心”、“黎明曙光”等好聽的歌,都出自其中。

十七年前經由永青老友培德的指引,我來美進修。行前,我在弘道生活團的輔導景耀山神父曾指點我:「到了那裡,去找朱蒙泉神父。」

初到此,文化衝激不小,幸有培德、昌宇夫婦協助,且很快地就帶我進入SJCCC,參加讀經、彌撒,並介紹給聖詠團的朋友們,使我感到很溫馨、有希望、及喜樂。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團體很不簡單,臥虎藏龍。這裏有許多以前大專同學會、基督生活團、神修小會的前輩們,彷彿台灣的陶成,在此地開花結果。

當時主席是周麗鵬。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第一次參加St. Clare彌撒後,聽他不疾不徐地報告各事項,十分親切、和氣。更難忘的是陶雅谷神父以他那溫暖厚實的雙手握著我,頻說:「歡迎!歡迎!」彌撒後,在Parish Hall 還有聚餐。看到大家其樂融融,且在事後一 起捲袖清理善後的情景,我不禁暗忖:「好!了不起,真是個有活力的團體。」

很快地我便見到朱蒙泉神父。第一次聽他講道,很不一樣。與神父初談,仍記得他篤定又銳利的眼神,望之儼然。之後多年,神父對這團體的陪伴與諸多人格成長的系列課程,幫助了我們更進一步整合自己,邁向成熟與成全的道路。真的很深地感受到神父對我們無私的關愛,認真聆聽我們的心聲,也有很深的期許。他一直希望建樹我們成為有自信,有自尊,能彼此合作的一個愛的團體。

此外很令我驚奇的是,當時團體常有我們所敬愛的神長們來訪,主持彌撒、舉行講座及避靜。記憶中有:馬愛德神父、劉家正神父、王敬弘神父、甘國棟神父、李哲修神父、黃德寬神父、詹德隆神父、程若石神父、弘宣天神父、朱恩榮神父,以及岳偉利修女、李玲玲修女,更有甚者,單國璽樞機主教,狄剛總主教、賈彥文總主教、徐英發主教等,相信我一定還漏寫了不少當時來訪的神父修女們。我們真是蒙主眷顧愛護的一群,雖身在海外,卻不感孤獨。

還記得1988到1992年間參與同工會時,除了陶神父外,有時也能邀請到朱神父或劉神父和我們在一起。神父們多半聆聽,偶而適時指點或總結,常能凝聚共識,給予同工們肯定與鼓勵,令人不由得心生敬佩。還記得有一次開會,適逢隔日是國定假日,大家發言甚為踴躍,主席賴經緯見大家興緻這麼高,乾脆讓大家暢所欲言,會議延至近十一點半才結束!當然並非每次會議都一團和氣,有時也有意見不同,進而聲音分貝拉高的場面出現。幸而當時那幾位嗓門較大的同工們,私下交情不錯,所以也能作到對事不對人,不至於傷到彼此和氣;然而這經得起考驗的友誼與相互信任是經過長時間的合作共事,讀經生活分享,慢慢培養出來的。倘若沒有這互信的基礎,太尖銳的針鋒相對,往往只會造成彼此隔閡,進而傷及團體的合一。碰到這情況時,我只能祈求聖神賜予當事人智慧、愛德,能慢慢尋求溝通解決途徑。聖保祿也曾說:「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格前十三,2)

十六年來,一直讓我和內人曉雯持續不斷投身的就是聖詠團。我們都十分喜愛這個團體,什麼原因呢?首先音樂,尤其歌唱是我倆共同的興趣,我們更喜歡好的合唱曲。此外,聖詠團的團員們都有著一致的目標,即是以歌聲讚美感謝天主,以期能在禮儀中助人入禱、引人入聖。光靠我們自身的努力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也經常祈求天主及聖神的助佑。每週日於練唱結束祈禱時,也常願將這團體獻給聖母,祈求她慈愛地看顧這個團體,好能走在主的道路上,蒙主所悅納。

86年,初入聖詠團時,指揮是朱健仁。他真是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吉他,且歌聲嘹亮,指揮亦有大將之風。近幾年來,他認真著手譜寫禮儀三個年度的所有答唱詠,已為不少北美華人天主教團體及臺灣堂區採用。此外,他所作的真福八端,也頗受好評。他對聖樂的執著投入,值得我們為他喝采!之後,楊洛接了幾年指揮,其間簡玉也幫過一年多的忙,楊洛還翻譯了好幾首動聽的聖歌,如心靈之歌、信德、醒等。

92年初,集合此地與台灣諸多好友們的通力合作,團體出了本“你伴我歌”,是一本實用的歌本。只可惜因缺乏經驗,在版權問題上未能處理得宜,以至日後無法再印,殊為憾事! 但這也給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凡有關音樂版權諸事宜,應按部就班,小心行事。這也是為何你伴我歌十一年來,修修補補多次仍在使用,實因不少我們常唱的歌,只在你伴我歌內,如朱健仁、楊洛的作品等。

92年中,我接下指揮工作,不啻為一大挑戰!我並未學過指揮,之前惟一指揮的經驗,是在金門服役時,曾被外調去支援、指揮一個近百人連隊的軍歌練唱,結果在全師比賽中竟獲第二名,自己頗感意外,也是個很大的鼓勵。

自幼光仁的薰陶及永青多年的耳濡目染,使我對聖歌的拍子、速度、唱法有了些體會,團員們也都十分支持及愛護,尤其是內人背後默默的協助。這指揮一職一接就接到現在,其間孟慶榮也幫忙過好一陣子。

95年初,胡季祺、呂珍夫婦經由顧神父介紹,進入聖詠團。這可是我們一大轉捩點。季祺平易近人,見多識廣,是位不可多得的司琴與指揮。他對合音譜寫,簡譜彈奏,常有神來之筆,妙不可言。呂珍的鋼琴造詣更是深不可測,只知很多著名演唱家與合唱團體在演出時,都指名要請她伴奏。儘管如此,他們對聖詠團是十分投入的。八年來彌撒前後各一小時練唱,他們幾乎都在。近幾年來,季祺又盡心將他在發聲法上所學所體會的,傾囊相授。只要有心學習,常參加主日一點半到兩點發聲練唱的團員,均感受益良多。團員們都十分喜愛他們。感謝天主,祂真正俯聽了我當年為司琴人選懇切的禱求。

十一年來,另有幾件聖詠團的里程碑,願與諸位分享:

首先是答唱詠用唱的,現已行之有年,好像很平常。不少人大概不知道陳若明為此事催生,費了多大的心力。在朱健仁的答唱詠尚未形成前,若明那時是禮儀組組長,因我不知去那找每主日答唱詠的歌譜,他便一首首的遍尋可唱的中外答唱詠,他的用心及前瞻是了不起的。此外他也大力鼓吹我們要加入St. Clare本堂聖週四、五、六各族裔共融的禮儀(Triduum)。這為我們又是一大挑戰。他知我們並不熟悉英文聖歌,又幫我們選曲,使我們有歌可尋。記憶中是從96年,我們開始參加,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們與本堂其它族裔的互動。只是要跨出這步,我們得付出不少努力。而這一切用心,在望復活彌撒中,我見到了它的效果。記得有一年聖週六,繼葡萄牙聖詠團之後,我們接著唱彌撒後半段歌曲。當我們以英文唱出第一首St. Louis Jesuit Mass的Holy Holy時,那天領唱繼抒詠的美國朋友John,立即轉身看著我們,面露驚喜,且眼淚奪眶而出。我只知我們以英文唱較能引起共鳴,可是沒想到團員們的歌聲配合呂珍震撼的鋼琴伴奏,頓時整個教堂歌聲震天,放聲歌頌主的凱旋。阿肋路亞!能夠如此,夫復何求,這不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嗎?讚美感謝天主!

此外,我們的新生代如周文穎、夏佩聖、周棣薇、古婷、楊璟、周棣帆相繼支援聖詠團的司琴工作。且小佩近年來也幫忙安排所有家庭彌撒中的英文歌曲,使我們的下一代孩子們能與父母們一起唱他們平時較熟悉的英文聖歌,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小薇也願每月至少二次為我們伴奏,且能適時配合我們彌撒前後的練唱,她們以謙遜的態度展現其音樂方面的才華和領導才能,真是為她們高興,也見到團體的希望及CCD多年栽培的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團員們歌聲優美,又頗有向心力。記得有一回週五晚,緊急召集大家試試錄音效果,因通知時間太倉促,原想大概只有幾位能來,豈料那晚全團三十多位團員幾乎全部到齊。我當場驚訝不已,他們是這麼認真又熱愛這小團體。每當臨危授命時,團員們就立即動員起來,全力以赴,這樣的團體怎能不吸引人?又怎能感受不出天主聖神真是常臨在我們當中!

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去年五月Memorial weekend我們舉辦了聖詠團第一次出遊。由季祺領車展開三天二夜King’s Canyon之旅。近六十多位團員及家屬參加,車隊九輛,浩浩蕩蕩由San Jose出發。我一路殿後,當我們轉上一個環型高架交流道時,這九輛車隊一輛跟著一輛,畫出一道美麗壯觀的弧線!我和曉雯不禁異口同聲的說:「哇!好美啊!」觀微知著,團員們彼此的默契竟也表現在這跟車上!那次來回數百哩的車程,越過七千英呎高山峻嶺,九車長陣,無一拖隊,真令人稱奇!

寫這篇文章可不容易,我是很少提筆寫文章的人,但為一個投身十七年的團體及所熱愛的聖詠團寫出一些內心的感受和較深的經驗,是義不容辭的事。掛一漏萬,真是無法寫下每一個人的名字,可是我相信每個人的努力都記在天上,希望將來去見天父的時刻,我們大家都能一起加入天國的天使合唱團,繼續不停地歌頌讚揚我們的上主,天主!

與你同行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那一年,我們都年輕

作者 朱健仁

特別感謝二十多年來的老戰友們,您們的篳路藍縷,造就了今日的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

一九八一年十月上旬在臨來美國加州聖荷西讀書前,我去台北耕莘文教院拜見了耶穌會朱恩榮神父。特別向他查問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教友的通訊資料,並取得了黃鳳梧、蔡慎明夫婦及夏成銘、任小音夫婦的電話。因為在大學時曾聽過黃鳳梧女士的演講,所以不覺陌生。最記得的是當時朱神父還開玩笑似的嘆了一口氣說﹕「唉!看我們這麼優秀的天主教友女生,竟然被一位基督教男生娶走了。」(當然蔡哥後來在我們教會的服務與給黃姊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 根據朱神父給我的資料,聖荷西讀經班教友團體的名稱為Overseas Chinese Catholic Association-天主教中國海外青年使徒,簡稱「海外青使」。

進入美國的第一週,我就迫不急待的打電話給黃鳳梧姊,請她帶我去參加本地的「海外青使」讀經班。當時聖荷西讀經班成員約有十個家庭,且多是居住在聖荷西的南區與北區。印像中有黃鳳梧、蔡慎明夫婦,夏成銘、任小音夫婦,古偉業、李玉川夫婦,賴經緯、李自慧夫婦,陳國賢、林鳳珍夫婦,朱錫明、陳鳳文夫婦,楊洛、宮菊芳夫婦,魏德宗、李姝蓉夫婦。單身的學生除我以外,還有程樹華、李培德、楊彤芳和陸續加入的顏家輝、陳昌宇、王惠文。在八二年至八四年間,因為逐漸有神父來為這個小團體舉行中文彌撤,因此參與人數漸增。我手邊保存最老的通訊錄是-九八三年十月的半張copy(英文姓氐A至T)﹕除了上述教友外,又添增了陳守復、冼豫玲夫婦及女兒璇璇、小瑜,周宏毅、孫明蘋夫婦,夏大雄、郭桂月夫婦,徐伯初、陳文鍼夫婦,林哲森、林林夫婦,林國定、白玉雯夫婦,林柏陽、馮秋碧夫婦,鄧作棟、高美良夫婦,項學琛、陳秀慧夫婦,楊宗義、白瑞雲夫婦,黃澤蒼,羅曉離,王育華,陳兼慶。(名單中姓氐T至Z可能有遺漏) 此外尚有四位神長亦列名﹕馬愛德神父、胡國楨神父、郭潔麟神父、陶雅谷神父。

由於來美第一年住在聖荷西南區,並接近古偉業兄家,所以大多是搭乘古偉業兄或蔡慎明兄的便車參加讀經班聚會。由於我能彈吉他帶唱,又是單身,自然沾了不少便宜。例如常可倚小賣小,裝可愛;聚餐不必帶菜,有剩還可以TO GO;隨團體出門永不愁沒司機….所以我也樂得經常帶著吉他去讀經班「助興」。而聖詠團也是自彼時萌芽而生,並多次在教友婚禮中友情贊助。還記得第一次處女秀就是送給當時與我們讀經班亳不相識的新移民周宏毅、孫明蘋夫婦。我是到了當場,看了婚禮程序單,才發現竟然認得新娘子(孫明蘋與我乃是多年前在天主教大專同學會夏令營中帶營服務的舊識)。印象中當時讀經班大多是由黃鳳梧姊或古偉業兄領帶,並於週五晚輪流在各家舉行。說是輪流,但好像在陳鳳文姊家的次數較多,可能是因為當時她家較新、較大,地點適中,又沒有孩子。而更好的是飯廳內有一張她先生自製的大餐桌,剛好容下十多人圍座讀經。那個特別的桌子的桌面乃是拼花磁磚,堅固異常,不知鳳文姊是否仍在用它供讀經?而當年讀經的各家,今日只有夏成銘、賴經緯及白瑞雲三家尚居住在其二十二年前的原住址,並使用原電話號碼。一直到如今我還清晰的記著各家的地點與當時客廳、餐廳的家俱擺設。

八一年底我開始參加讀經班時,孩子們只有夏成銘、任小音家的小佩、小雲,賴經緯、李自慧家的小霸王賴永平-Gabriel、妹妹賴永安-Josie,陳國賢、林鳳珍家的一對兄妹Jonathan and Sharon,楊洛、宮菊芳家的璟璟及小亮(夏成銘兄的愛子老三小慶,魏德宗家的Jay-小魏德宗,古偉業兄的女兒婷婷、兒子小柏也都是後來陸續蹦出來的)。那時讀經班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安撫這批孩子們-特別是Gabriel,又要在唱歌、讀經時和他比大聲,又要防他沙發跳上跳下不要踩到襁保中的小baby們(小亮、小慶、婷婷身上若有什麼疤痕,Gabriel搞不好比他們都清楚是怎麼來的- 小霸王這外號就是我當年給他起的,一笑) 。八三年許多新教友家庭陸續加入團體,又帶進來了新的小朋友。我比較熟悉的有楊宗義、白瑞雲家的斌斌、光光、丫丫,林國定、白玉雯家的涵涵、維立,周麗鵬、李曉英家的薇薇、小帆,張綿英、孫文琳家的Enid、小達-Brian。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耶穌君王節,當聖荷西天主教中文讀經班正式成立為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教會時,我正與瑞美在熱戀中。由於教會才開始,前半年事情不是那麼多,又因我們雙方父母都在台灣,加上新郎新娘又那麼可愛….OK, OK, 至少當年新娘是很可愛的!(太太剛才校閱了稿子,要我把「當年」兩個字去掉)所以我們的婚姻輔導、婚前準備,與八四年夏天的婚配典禮,幾乎成了當時聖荷西華人教會中最大的Project。幾乎所有人都參與動員了。而且主要參與工作的人員還在黃鳳梧姊家召開過兩次籌劃會議。我和瑞美近二十年的婚姻,幸福美滿(至少我這一方是如此覺得…..嘿!嘿!嘿!)與承載了當時整個教會的祝福必然有關。感謝天主!

我們的婚前輔導司鐸是馬愛德神父(真的是很對不起他,給我們小小的一本婚姻手冊,至今尚末念完。唉!神父高估了我的英文程度)。婚前輔導夫婦是楊宗義兄、白瑞雲姊(我常尊稱她為丈母娘,那是因為結婚當天,瑞美是以他們家為娘家,待嫁出閣,而我是從他們家把瑞美迎入教堂的)。馬神父、陶雅谷神父為我們的婚配聖事主禮彌撒;陳守復叔叔代表女方家長,在婚禮彌撒中把瑞美帶入聖堂,交在我手裡。陳昌宇出任婚禮總管;黃鳳梧帶領整個禮儀;孫明蘋、夏成銘讀經;李玉川、李培德司琴;黃澤昌照像,楊宗義錄影;斌斌、Gabriel輔祭(這樣子他們就不會上下亂跑了^_^)。光光花童,林哲森、魏德宗、周宏毅帶位,璇璇、小瑜總務(就是在門口瞪著你收禮、收錢的啦!)。另外古偉業、孫明蘋、楊宗義、白瑞雲及好多位媽媽們為我們佈置教堂及善後,陳國賢、鄒世亮、楊彤芳、蔡慎明張羅婚宴內外,禮車、招待、準備菜點…。因為團體不大,我覺得幾乎是全堂動員了。那股溫情與恩情終生難忘亦難報。而當時忙昏了頭,不可能記下每一位幫忙的好友(敬請原諒)。今日只能依照片、錄影帶,及當年婚禮記事簿,在這裡補充,並再次致予感激之情。其中絕對有遺漏了許多名字,因為Fremont好友張綿英兄老是向我邀功﹕「你們進行婚禮時,我可是在外面辛苦的指揮交通喲!」(沒有照片)多年來害得我愧疚不已。來年他們家嫁女兒或娶媳婦時,我也一定幫忙在聖堂外指揮交通,以資報謝。

馬愛德神父和陶雅谷神父為我們準備了非常隆重的彌撒,連行大禮的香爐都上了場,總共費時一個半多小時才結束婚配聖事。至今仍有教外朋友對我們當年婚禮之隆重,典禮之長,印象深刻。老實說,第一次結婚,心情緊張,神父當年訓誨什麼,一點兒也記想不起來了。倒是彌撒中讀經二的第一句話記得很清楚,而且還時常背給老婆聽(都快二十年了,新娘當然已變成老婆了)﹕「你們做妻子的,要順從自己的丈夫….」(過癮、過癮,唉!過乾癮…)

歷經多少能人賢士的奉獻澆灌,八十到九十年代的十年裡,團體逐年壯大,並漸漸走上了軌道。而我一直守份於聖詠團的事奉內,偶爾參與中文學校或兒童道裡班,也多是侷限在唱遊項目。團體大了,人多、手多、意見也多了。所幸大家都知道在天主的大家庭中,我們都持有愛主的初衷,而彼此間施受的愛仍然不變,彼此間的不同理念與做法也常能在天主的愛中相互包容。然而對我而言,見面不能認得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那種的親切感確是比起八十年代淡了一些。

由於早在八八年就搬到Fremont了,所以九六年Fremont成立了華人天主教會後,我也就全力以赴的投入這個小兄弟團體。即使過去七年我已經完全歸屬於Fremont華人天主教團體,然而回顧我人生中過去這精華的二十年,與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團體的親密關係,我卻從未把自己當作外人。每年聖週六望復活與聖誕節子夜彌撒,只要我人未出遠門,一定會以回娘家的心態到St. Clare’s教堂參加聖荷西華人天主教的大禮彌撒。承蒙聖詠團不嫌棄,我也常會混在其中,重溫舊夢。繼續融入這個幫助我建立家庭、指引我、影響我下半輩子生命的團體與教會。

Fremont華人天主教團體,和兩年前才成立的中半島華人天主教團體都是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教會的延伸。目前大概都還有八十年代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團體的甜密經驗﹕人少、意見集中、效率高,但也會因著青澀稚嫩而不免有時跌跌撞撞。好在常有老大哥聖荷西天主教團體走過的路子的經驗與借鏡,不至張惶失措,繼續承傳這二十多年來「海外青使」的使命….縱使當年的這群「青年使徒」已變成了「中年使徒」,仍不悔….因為我們已經在好多位教會兄姊子女們的身上看到了下一代「海外青使」的身影。

朱健仁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在美讀經班廿餘年

作者 孫明蘋

我真幸運來美21年能與本團體的讀經班結了不解之緣。永遠不會忘記:夏成銘在三天之內幫我們印製第一份結婚禮儀程序單;我們成為第一對新人(SJCCC承認的第一個婚禮)。當天古偉業搬家,而有黃鳳梧為我們讀經,朱健仁為我們唱聖歌…,賴經緯、陳國賢夫婦都在婚禮觀禮。接著沒多久,我們十幾人就在陳鳳文家讀經,用的是她先生Frank親自做的晚餐桌,如今歷歷在目。何其有幸,我就這樣參加了讀經班。

由於讀經人數增多,大家只好開始分區讀經。教友們都知道:只靠彌撒中的經文是不夠滋養我們的生活,要想更進一步認識我們的信仰,是要不斷地靈修,讀經分享與聽道理等等。何其有幸在神長們及矽谷的弟兄姊妹們的整齊水準的推動下,我們的讀經班一一地成立,西區、南區、北區、西北區、青年組、媽媽讀經班…紛紛地滋養我們的心靈。

我內心一直常感謝有李玉川姊妹的帶領我們一群婦女們的讀經,如果不是她的執著,犧牲奉獻的精神,在我們神父修女短缺下,我們是不可能在信仰讀經方面成長紮根。

記得在參加毛曉雲兒子的滿月酒時,認識白瑞雲家庭,邀請她加入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由於他們的熱心參與事工,楊哥也當選過主席等職務服務大家。我們有幸在西區讀經分享及更新運動反省自己的信仰,使西區成長分成三組讀經。當年有機會擔任西區區長,大家輪流帶經,我印象深刻的有童光輝、李元青、楊末雄、金宜莊、周麗鵬以及疏效平、何媔家的讀經,每次在讀經班都有跟我們的生活結合的話語,帶領我們走每週的路程。我的見證有:1.)我在讀經班裡懇切求主希望有個孩子,大家一起求,天主就賜給我結婚七年後得子的美好經驗。 2.)由於生活的變動與人生的無常高低,我得過好幾次的憂鬱症,每次在讀經班裡與主的接觸,我得到釋放與被治癒的奇蹟,正應驗了「要大膽地向天父求」、「求必得」的經驗,在我生命中,我什麼都不害怕,因有祂與我同在。 3.)瞎眼看見,瘸腿行走,從破碎到完整,從寬恕到自由的刻骨銘心的喜與痛,都在我們的生命中走過。感謝主,能有跟主內兄弟姊妹們讀經廿餘年的經驗,像樂姐說:「我每天更快樂,今年比去年好」。是的,我從西區到西北區,親眼看到張錚錚、樂近英的成長與進步,是鐵的事實。

滿懷感謝的心能有因為是教友的緣故,認識讀經班的教友們,成熟、智慧的分享,每次觸動我的生命與生活,要我活得更好,更深闊在祂的愛內成全。每晚讀經後的迴盪,使我勇往直前面對生活的挑戰與喜悅。主啊!我要永遠讚美你,在我一生歲月,你是我永遠的明燈,照亮我,指引我。主,我愛你,感謝你把我放在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中。主,我讚美、感謝你,直到終結。主,我感動得要哭了。主,是你藉著許多人的口,啟示我該走的道路。所以鼓勵每位教友要讀經或參加讀經班分享你豐富的人生。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心繫

作者 若明

離開團體快四年了!

幾個月前到灣區找工作面試。開了車到 St. Clare’s,想去參加平日彌撒,沒想到星期一的平日彌撒改成上午,只好望教堂門興嘆!過了街到 University of Santa Clara 的Mission Church 祈禱,前塵往事,盡浮眼前。

1986年冬,我在密西根參加聖神同禱會。會中有人為我覆手祈禱,送了我一句經句: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創12:1〉。隔月,加州一家公司給了我工作,我到了灣區,一待便是十三年。

在團體中,參加了青年組、聖詠團、讀經聚會,也參與一些事奉工作。就這樣在團體中,年歲與信仰逐漸增長。印象最深的是和青年組的朋友看 “教會Mission” 這部電影,馬愛德神父、朱蒙泉神父跟我們一齊辦電影欣賞座談會、潘齊家辦的大露營、在聖詠團中以歌曲和聖詩讚美天主,真是快樂。

在天主安排下,來到了長山市〈Longmont〉,開始新生活,參與當地的教會,加入聖詠團。丹佛有個天主教聖經學校,每週一次研習與分享聖言,總算彌補了讀經聚會的渴望。

好在信仰把我們連在一起,雖然所思在遠方,仍可以在祈禱中相會。尤其要感謝”聖城通訊”,不時為我們帶來團體成長的喜訊。在這團體成立廿週年的慶節,謹祝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在顧神父、王神父帶領之下,蒸蒸日上,福傳成功!

若明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隱居教會

作者 周麗鵬

有個自由而寬容的教會真好! 可顯也可隱;顯時你磨練“愛人”的技巧,與體驗“共融”的困難。隱時你學習“克己”的功夫,與享受“遺世”的自在。 不論如何,參與教會可以讓你成長。 當然,首先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 即使是幾代人的生命也不為多!

在信仰生活中,我們常在三個不同的命題中打轉: 愛,痛苦,與誡命。為了愛而參預教會工作,過程中難免經歷痛苦。當痛苦超越快樂時,我們就減少參預以避免痛苦。 可是這一點點獨善其身的平安,卻往往輕易的被某一個誡命所擾亂。誡命之嚴厲,在於它直指人的良心深處,作永無止境的要求。 然而,為了誡命而行事是痛苦的,保祿宗徒甚至告訴我們,這樣的信仰生活是虛妄的。於是我們必須重燃愛火,在教會的事工中,磨練自己,學習在小樂與小苦中,平安的度我們的信仰生活。 不是嗎? 天主不會把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的重軛加在我們身上,但誰又敢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愛,全部的付出呢?

最近孫柔遠神父在避靜中拋出一個震憾性的題目“把我們的愛找回來” 。這對一個已成長二十年的教會而言,實在是再具挑戰性不過的了。當門被敲開後,又有誰敢說自己能心如止水,置身事外呢? 於是 催迫著我,對個人與團體在過去的這段時日中,因著大環境的變遷而產生的眾多改變,作出深刻的反省。

英國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在“現代世界與宗教”一書中指出,當今世界有兩大宗教,一是以佛教為中心的佛教與印度教;另一則是以猶太教為中心的猶太教,基督宗教與回教。前者 教導人必須“滅絕慾望”來避免痛苦。 後者則教導人必須保持 “愛火不熄”,即便是忍受一切痛苦,也在所不惜。如此,一派所追求的目的反倒成了另一派的手段。事實上在人生旅途中,誰又能分得清什麼是愛的目標?什麼是愛的方法? 有時為了追求幸福而愛,那愛就是一種方法。有時卻為了愛而忍受著痛苦,那愛就成了目的。祗是有時候愛的催迫人,往往非人的理智所能主導,這也許是天主給人,最大的一個恩寵,也因此成就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大事。湯恩比 指出,一個佛教徒所不能克服的兩難,就是佛祖在徹悟真道之後,曾受到一次誘惑。誘惑者對他說:「現在你已經得到徹悟真道的境界,儘可以從這個世界直接走往涅槃,進入極樂世界。」可是佛祖卻拒絕了。從某一個意義來看,這是前後不一致的。因為一方面勸告人要禁止情慾,為使擺脫痛苦。但為了同情其他的有生之物,卻不願進入涅槃,在情感和行動上,是不合邏輯的,像這樣超越律法的愛行,反倒更近乎基督徒的教導。

愛之成為萬事萬物運行的動力,實在超乎動機論與方法論所能推理達致的。保祿宗徒在格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也僅能以“愛永存不朽”作本質上的描述,其餘的則是愛行的規範。 愛的原動力只有強弱,並無好壞,但愛行的結果卻有著善惡之分。誡命之於愛,有如一張大網,隨著愛的張力,有弛有緊。弛時,即使率性而為,亦不憂逾矩;緊時,觸動良心深處,使人寢食難安。

在團體二十年的歲月中,天主在各種事工上召叫我們,許多人也因此得以發揮神恩,幫助教會成長。令人驚訝的是,事工也會產生難以抗拒的誘惑, 捨我其誰的成就感與不斷提昇的道德與行事標準,過份的要求,反倒破壞彼此間的互信關係,在信仰的道路上,相互絆倒,似乎是天主在捉弄著我們,不受影響的,實在寥寥可數。

團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愛行上的大陣痛:成立中文學校,費立蒙教會的成立,與教友離婚的個案。仔細想來,這些事都是蠻中性的, 哪一個具有歷史的教會 不曾發生過同樣的事呢? 面對類似的難題,大家都努力的尋找解決的方法。在這裏我們不做是非對錯的討論,一方面有些事件本身不屬於道德倫理的範疇,另一方面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因此很難劃出一條可以評判的標準線。 然而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三件事都碰觸到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教會內“愛的分裂”。教會在發展的初期,教友們有著強烈的參預感,大家感情融洽。 然而客觀的環境,有時必須使所謂共負一軛建立的情感選擇分離。 有些事情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只要對教會發展和個人信仰生活有益,那麼 事件的發生,是有其必然性的。只是實際上,就因為我們太看重彼此間的關係,因此當被迫在教會紀律和個人情誼之間作出極其困難的選擇時, 對立才會加深。如果大家都不在乎,以制度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反倒顯得老練而冷酷。 現在想想,有時候一些令人激動的愛與衝突,雖然令人痛苦,但卻有著歸屬感的幸福!

二十年了! 眾多的老友們,不知何時, 才能再有昔日慕道攜手偕行的情境! 喔! 永遠的教會,請懷念那曾在妳襟翼下成長過的子民!

隱居教會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海外e世代的信仰

作者 古偉業

“的確,子女全是上主的賜予,胎兒也全是他的報酬” ……聖詠一二七篇

美國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們的天主教會更是多族裔融合而成的教會。廿年來,我一直很有興趣觀察各族裔在教會內的影響及消長,以便從中學習並做為我們教會發展的借鏡。St. Clare’s曾經有愛爾蘭族裔,義大利族裔,拉丁南美族裔,葡語亞述族裔,以及近廿年的華人團體。根據這些族裔領導人的回憶,他們都曾在這個堂區盛極一時,然而年輕的一代成長以後,逐漸流失,融進主流文化群裡。現今除了葡裔和華裔還有組織結構以外,其他團體就消失在時間的洪流裡。記得當年教會成立之初,杜緬主教接見我們時,就曾經問過我們為什麼要成立自己族裔的團體,因為沒有一個族裔的團體可以持續兩三代之久。當時我們年輕,胸懷“大志”,認為我們華人天主教會可大可久,但又恐怕主教不能瞭解,因此我們只說要為不諳英語的第一代華人教友服務。其實當時我們許多人受到熱愛中國已故的馬愛德神父的感召,多有心懷中國,福傳中國的使命感。因此成立之初,團體的規劃都是有前瞻性的做法。就是希望透過我們的經驗,可以推廣到北美各個大城,幫助當地華人教友建立團體。將來或許可以聯合所有海外團體的資源,對中國及台灣的教會回饋反哺。當時教會活力充沛,欣欣向榮。馬愛德神父不但對成人靈修多方指導,對下一代的培育也非常關心重視。常常在百忙中抽空來聖荷西,為青少年主持英語彌撒及年度避靜。我們曾經熱切盼望馬神父可能帶領我們在這兒出生成長的e世代進入新世紀,進入他福傳中國的大計劃。然而天意莫測,馬神父於九八年一月廿七日病逝香港。但我們仍然相信,他在e世代多年辛勤的耕耘,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因為我們胸懷“大志”,希望“永續經營” 。所以我們教會對孩子們的信仰陶成,一開始就和其他族裔不同。我們設計自己的CCD,培育自己的老師,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孩子們逐漸成長,我們又成立了青少年班和高中組,配合Field trip,野外活動,彌撒禮儀,讓孩子們有良好的互動,幫助他們的信仰成長。九O年後成立中文學校,其中一項目標,就是要教孩子們學中文彌撒經文,讓他們在家庭彌撒中更有參與感。Gene Yang & Hank Lee是我們在此培育的第一代孩子。九三年初,當時他們還在柏克萊加大讀書,有鑑於我們青少年對聖經的認識太少,於是成立了Water Mark Youth Group,主要是帶領他們在週六晚的讀經分享。今年七月,Water Mark舉行十週年慶,從回顧的幻燈片中,的確看出那是一段歡樂而值得回味的年歲。那些當年的大孩子們,現在也有不少加入我們教會事奉,特別是青少年的信仰教育。現在每週六晚間的敬拜讚美和讀經分享是年輕人的最愛。這也是我們培養的第一批大孩子們辛勤耕耘的結果。

我自一九八七年加入青少年信仰教育,到現在已有十六年。e世代的確對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在主流文化的無信仰世代中。即便這些年我們這麼用心工作,我們孩子的流失率還是很高,尤其是上了大學以後。主要原因還是孩子們對聖經,對教會的認識太少,信仰的體驗不深,看不到宗教信仰對他實際生活的幫助,又看不到心儀的信仰楷模,於是校園內的多元文化就把他們淹沒了。九O年我曾經參加過Bill Gothard 的 “Basic Youth Conflict”為期一周的信仰講座(www.iblp.org),是幫助青少年如何在現今世代中建立基督徒的價值觀。我當時覺得非常好,值得推荐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特別是高中畢業即將進入大學的年青人。Gene & Hank就是第一批去參加這個信仰講座的高中畢業生。我的兩個孩子在高中畢業以前也都全程參加,獲益良多。孩子們的信仰是否能在大學校園文化中“浴火重生”,其實端賴他們高中以前的信仰陶成,其中又以家庭影響最為重大。

孩子們小的時候是最容易受教的,不是因為他們的明悟未開,而是因為他們的靈性還沒有受到悟性的壓制,比較容易受到聖神的感召和啟迪。天主的臨在,對孩子們的靈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孩子從小就有家庭祈禱和讀經的環境,他們長大以後,對天主的信賴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縱有反叛期,也終會回歸。如果我們錯過幼兒期和初小階段,等到十歲以後,孩子的問題,我們可能就會招架無力,我們在信仰上對他們的影響力就會漸趨於零,或招致反感。

天主教會過去對教友的陶成教育幾近忽視,因此教友們對天主的虔誠有餘,對基督的救恩認識不足。遇到困難,或人生重大轉折,多半尋求世俗的智慧,很少會去從聖經─天主的話中尋求光照。這種現象就直接反應到孩子們對信仰的認識上。最近我在高中組的主日課程裡和高年級的孩子們談聖經,談信仰,竟無人可以說得清楚信的是什麼?更別說祈禱的經驗了。然而週復一週,仍然隨同父母來教堂行禮如儀。有人可能以為這樣年齡的孩子能懂什麼?會懂什麼?在我兒子讀的高中裡,我看他們學校基督徒團契,一樣年齡的孩子,他們信仰上的知識和熱忱遠超過我們的孩子。常有父母們跟我說:「怎麼辦,我的孩子不喜歡來這裡望彌撒,他們喜歡去靈糧堂,基督之家,基督徒會堂。」我說:「那很好!與其讓他的靈性生命在這裡窒息,不如到基督教會去得到滋養。也許等到他有一天願意和基督在聖體聖事內更親密時,他就會回到天主教會來。」

幫助孩子們體驗天主,是信仰陶成很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主觀的體驗,信仰的知識及宗教上的習慣是經不起環境的考驗的。在這方面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們和天主碰觸,一個是祈禱,大小諸事都要和孩子們一起仰望天主,並且和他們一起分辨,查驗天主的旨意。家裡愈是有危機時,譬如:家人重病,父母親失業,經濟困窘…,愈是有機會讓孩子們體驗天主的旨意及德能。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在臨睡前做祈禱;孩子長大後,最好就是利用全家共聚晚餐的時間。如果這個時間仍有困難,那麼每主日晚上,拿出一點時間來,全家一起唱唱詩歌,再讀一次主日讀經,問問孩子們CCD上課心得,然後一起做個祈禱也很好。

另一個就是全家一起參加彌撒禮儀。禮儀是感恩祭獻,是敬拜萬王之王,是紀念耶穌基督的捨身贖罪,是邀請耶穌基督到我們的內室與我們生命緊密結合。既然有這樣的認識,當然就要穿著合宜,莊敬肅穆,專心參與,不遲到早退。孩子們從小跟著上教堂,自然心生崇拜,靈命也容易受到天主聖神感動。我們的教友在這方面受教不多,彌撒穿著比家居還要隨意,早到坐最後一排,遲到就後面站著,並無興趣到前面空位和祭台接近。小孩放在身邊椅上,一排玩具,一疊畫紙,外加餅乾糖果飲料,呼朋引伴,像是安排他們在教堂野餐,但又不時吆喝他們不准講話。我真為這些孩子們叫屈,孩子們長大以後,對教堂是什麼印象?為什麼父母不能引這些孩子們進入心靈的盛宴,卻肆意地用“家家酒”的方式凌虐他們純潔的心靈?

孩子們在此受的教育注重理性思考,因此幫助他們在信仰知識上的成長也是不可忽視的。什麼是信仰知識?這裡不是指我們以前學的“要理問答”,而是聖經─新舊約,教會的傳統,基督的救恩。對兩千年來教會的演變,禮儀上的繁文縟節,最好也能有所瞭解。我曾經介紹過一本書給我所有堅振聖事的代子們“Why do Catholics do that ?” 裡面就有很好的說明。如果我們期望我們的孩子們可以在天主教會內成長,我們就必須自我教育,也鼓勵他們閱讀並討論。如果我們自己由於語言上的困難,無法勝任這樣的閱讀,那麼應該幫助孩子們找到神師指導,或幫助他們的問題得到解答。任憑孩子們自我摸索,後果往往難以彌補。另外幫助孩子們訂閱幾份宗教性的刊物,也可以補足自己在家庭信仰教育上的不足。總之,孩子們靈性上的成長,需要我們協助雕琢才成。

廿年的歲月,倏忽即逝,我的兩個孩子在這兒出生、長大,在我們教會接受完整的信仰教育。現在他們都在大學求學,可告慰的是他們都持守了基督的信仰。很感恩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給了他們豐富的童年。聖詠一二七篇,第三節提到:“的確子女全是上主的賜予,胎兒也全是他的報酬”,對於天主的賜予,我們心存感恩,常常為他們祈禱。也希望過去領受於父母美好的信仰能夠繼續傳給孩子們,讓他們的生命有堅實的基礎。

天主對祂的神國事業,自有其美好的計劃,不需我為祂添加什麼。我只是覺得榮幸,心存感激,在過去廿年為教會服務的期間,經驗到天主難以言喻的愛,看到祂的榮耀及豐富。我也特別感謝我的內人李玉川,如果不是她的鼓勵與敦促,我就不可能在十六年前參與青少年的信仰教育,直到今天。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值得回憶和慶祝的廿年

作者 聶光瑤

當在慶祝我們華人天主教會成立廿周年的同時,使我回憶到已往的經歷,以及我們活動中心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1983年我們華人天主教會獲得當時聖荷西主教Bishop Pierre DuMaine的首肯,正式成立華人教會,開始在St. Clare’s 教堂舉行中文彌撒。當時我們借用St. Clare’s 學校一間教室,成立我們的圖書館和一般開會的場所。

1986年成立活動中心,租用2096C Walsh Ave一辦公室,設有圖書室、神父辦公室及會議室。我們開始向外界介紹和傳揚我們華人天主教會的各項活動。

1989年,當時主席賴經緯為節約我們每月付出的租金,向主教申請,借用當時主教府底層一間辦公室,非但節省每月的房租和其他費用,更重要的是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並非一個孤立的民族信仰團體,而是相屬於同一天主教大家庭。由聖荷西主教所領導的一個肢體,和其他民族的肢體同存。非但如此,我們享受到和其他教堂族裔同等待遇,每月收到主教府所頒發的各項告示,以便我們分發給我們團體的各個組織。例如:婚前輔導、禮儀組、教理班、青年組、兒童教理班等,為促使我們更融入天主的大家庭。除此之外,每天收到主教府的Daily Bulletin刊登各地有關教會的新聞和通知,以及教宗的通諭等,我們也享受到和各座教堂同等的權利。

我們感謝天主使我們活動中心負起橋樑的作用:

  1. 和主教府的關係:尊重並服從主教府的一切指示,認識到我們華人天主教會是附屬於聖荷西教區。
  2. 和St. Clare’s教堂的關係:遵守教堂各項規定,使用教堂和教室前,先得到教堂的許可。
  3. 和教友們的關係:
    1. 收集並頒發從教會報導有關教會及教區各種動態及活動等資料,同時在每週通訊上刊登有關教會的新聞及通知。
    2. 每週收集各區組刊登在每週通訊的報導,FAX每週通訊的負責人。
    3. 收集教友更改地址、電話及要求訂閱聖城通訊的人數,告知資料組。
  4. 希望教友們和同胞們,無論任何需要,隨時和中心聯絡:
            電話:(408) 983-0211
            FAX:(408) 983-0212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成立廿週年感言

作者 楊開敏

欣逢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成立廿週年,非常感謝天主,祝福這個團體的成立與存在,並且祂時時與我們同在。

記得當年進入這個團體時,團體才成立兩年多。一切都是新的經驗,新的成長,團體的成員也不太多。因著天主的恩寵,當時有許多神長,有機會來團體中與我們在一起,幫助團體的成長,像朱蒙泉神父,劉家正神父,王敬弘神父,胡國楨神父,朱恩榮神父,萬立民神父,黃德寬神父..等等,當然我們所敬愛的陶雅谷神父一直與我們在一起。

因著當時團體的各項需要,新的小組就不斷的成立。首先1986年,在離教堂不遠的地方,租到一小間的辦公室,成立了活動中心,從此這活動中心就成了我們團體的家。靠著大家的熱心捐助,把我們的”家”佈置的雖不是豪華富麗,但卻是溫暖舒適。小小的圖書室,資料室,都一一的成立。每天總有一些教友來中心,或是義工服務,或是來借閱書籍與卡帶,或是來開會,或是來閒聊,真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園地。當時中心也有半職的專人,在為團體的各項需要而服務。中心更常是青年組聚會的場地,有嬉笑,有關懷,有聚餐,有分享,有事項討論,有專題演講,與各式各樣的研習會。尤其同工會時,更是熱鬧非凡。如今回想起來,還非常懷念當時的一切。

時代環境與世事的變遷,當時許多的核心成員,已由單身,交友,結婚,生子,進入現在的中年時期。成員型態的改變,需求當然也隨之改變。因此,CCD與中文學校隨之運用而生。各區人口俱增,因此各區的週五讀經小組紛紛成立。父母隨子女來美定居的越來越多,因此有松柏組的成立…等等。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種樹人,也都是乘涼者。

任何一個團體都會為了需求,而有所調整或改變,尤其是我們的團體。它服務的對象既多且廣,人才背景不同,年齡不同,需求不同,時代與大環境又迅速地變遷,迫使著團體也一再調整改變,成為今日多元化的團體。這團體是我們所共同建立的,經營的,我們也從中得到許多的幫助,滋潤,成長與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雖然天不常藍,有時風雨,更或巨浪,我們更經過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但是我們知道,主與我們同在,同舟共濟,迎向每一個挑戰的今天與明天。祈願我們在主的恩佑中,相親相愛,同心合意,彼此扶持,繼續走向同一的目標。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

愛的團體

作者 梁少生

1988年因著孩子唸書的關係,認識了當時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簡稱SJCCC)的潘琳夫婦。後來更被邀請參加他們南區的讀經班,因此認識了阿鄺、賴經緯、成銘和齊家夫婦。雖然我和敏華講的是廣東國語,但各團友並不介意,反而更熱情地款待我們,使我這個初來報到的新人感到深深被接納的溫暖。在後來的讀經和其他聚會中,我倆都抱著一份渴望和喜悅的心情參加。而每次在靈性生命上都有所收穫。這一切都歸功於當時一群敬主愛人的兄弟姊妹和他們的無私奉獻。

齊家兄除了有豐富的神修經驗外,辦露營更有一手。參加團體露營就好像加入一個大家庭。早上我們一起登山遠足;下午回營後一同餐飲;到了晚上,優揚的輕歌妙韻更為當日的活動增添一份美意和對主感恩的心。

後來SJCCC的同工們覺得會講粵語的教友漸多,有必要成立一個粵語組來服務更多的兄弟姊妹。尤其在九七前後,從香港來的新移民特別多,希望粵語組能在信仰,生活上服務他們。飲水思源,若果當時沒有SJCCC的慷慨支持,胸襟廣闊和遠大的目光,粵語組是不可能有今日的結構和發展的。

粵語組成立後,志明兄是首屆粵語組組長。我亦不自覺地開始轉移參加粵語組的活動。經過歷屆組長和幹事們的努力耕耘,粵語組由最初的十數人的讀經班,到現在已超過百多家庭的小團體。除了向天主感恩外,亦感謝SJCCC這些年來的照顧與鼓勵,猶如兄長對幼弟一般。

緬懷過去,展望將來,我期待我們整個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不論是說國語也好,講廣東話也好,在互助互補的情況下,藉著聖神,不斷努力,繼續成長,在團體內一心一意共融。因著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別人認出我們是基督的門徒,忠實的追隨者。

我謹代表粵語組祝賀SJCCC成立廿週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更能把基督的精神傳至各地。不只局限於聖荷西,更應放眼美洲,心懷中國,遠瞻世界。

愛的團體

發表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聖荷西華人教會成立廿年紀念專輯 第一九一期, 回到本期目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