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Speeches of our Mission representatives on SJCCM 40th Anniversary 11/26/2023

Three Speeches of our Mission representatives on SJCCM 40th Anniversary 11/26/2023

From the Mandarin community, the Speech from Joseph Ku,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Mission

Joseph Ku四十年一晃眼就過去了!

這是一份1983年9月份聖荷西教區發行的月報。首頁的標題是“華人尋求和教會的共融”。這是當時記者訪問我的報導。你們可以比較一下當年我們的想法和今天有什麼差別。

1983年我們只有十幾個家庭,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小小的查經班會有什麼前景。四十年過去了。1995年住在Fremont 的教友獨立出來,成立了他們的團體,現在屬於Oakland 教區。2001年住在中半𡷊的教友也獨立出來,成立了中半島華人天主教會,現在屬於舊金山教區。2013年聖荷西主教Patrick McGrath將我們團體提升為Mission “類堂區”的地位。在過去四十年當中,我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使徒工作和善會組織,我們也努力教育下一代的信仰,現在他們都長大成人,也從我們手中接過棒子,繼續教會賦予他們的使命。今天我沒有時間詳細解說這四十年來教會成長所有發生的故事,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典。

我還淸楚記得1983年夏天,我們去主教公署晉見當時聖荷西第一任主教Pierre DuMaine, 希望他同意我們成立華人天主教團體。當時的主教府位於Los Altos San Joseph College, 這幢建築在1989年地震時被摧毀了。主教在見面時第一句話就問我們,為什麼你們要成立自己族裔的教會團體?你們可以看看愛爾蘭裔,意大利裔的教友,原本也有自己族群的教會團體,後來也都解散融入教會的大家庭𥚃。我的回應是,華人教友來到美國,文化的適應已經有相當困難,也很不容易融入美國堂區,來繼續保持我們的天主教信仰,當時各個堂區並沒有善會組織來歡迎新的教友,尤其是華人。反觀灣區有許多華人基督教會歡迎我們加入,如果我們沒有自己族裔的團體,使用中文來舉行彌撒禮儀及聖事,我相信許多華人教友會加入基督教會繼續保持信仰。因此,在主教的同意之下,我們就開始尋找可以接納我們的本堂。很幸運地我們找到St Clare,當時的本堂神父Fr Rock同意接納我們團體成為堂區的一員,我們就此定下直到現在。今天我的時間有限,無法詳述我們這些年怎麼度過的,我只想和大家分享我們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的願景。按照2020年加州人口普查的統計,在我們教區範圍內大約有廿萬華人居住,他們大多數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有好的職業。這些華人和他們在香港,台灣和中國的親朋好友都常有密切來往。這些華人就是我們教會福傳的對象,因此,我們的福傳使命並不僅限於本地,透過和他們的接觸,間接地我們也會影響到散居亞洲各地的親戚朋好友。我們相信這樣的福傳工作對於各地的華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耶穌在福音裡講過這樣的比喻:天國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裡。它固然是各樣種子裡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

我們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現在看起來似乎還很小,但是我們有信心天主可以將它成為傳播福音的工具,造福許多在海外的華人同胞,吸引他們歸向主耶穌基督。在過去四十年𥚃我們見證了天主的恩典,我們相信天主會繼續祂給我們團體的使命來拓展神國。讓我們團結在聖荷西主教 Cantù之下,朝向目標邁進,特別是他即將宣佈的新牧靈計劃下努力合作。

Forty years have passed by so quickly. Here is the Valley Catholic newspaper dated September 1983. The headline article has the title “Chinese Seek Strong Church Ties”. The journalist Thomas Gradowski has interviewed me about our Chinese community. You could read this article about my perspective then, and compare it to what we have now. At that time, we only had 10+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y, none of us could imagine what the future of this little bible study group would grow. Now 40 years have gone by; in the year of 1995 Fremont community spun off, and now it belongs to the Oakland Diocese, in the year of 2000, the San Mateo community also spun off, and now it belongs to the San Francisco Diocese. in 2013, Bishop McGrath elevated our community to Mission status.

Throughout the last 4 decades, we have developed many different ministries and educated our children, now they are taking over our role to continue this Mission. I can share a lot of stories about how this community evolved in the past 4 decades. It’s all by God’s grace. I still remember vividly in 1983 that we went to see Bishop Pierre Dumaine to ask his permission to form our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n his office located in St. Joseph Seminary, Los Altos, now Rancho San Antonio. The first question Bishop asked us was: why do you want to have your own ethnic community? Look at the Irish community, and Italian Catholic Federation, where are they now? I told him that being a Chinese Catholic coming to America, cultural adjustment has already hard enough for us, let’s alone keeping our Catholic faith in a local parish. There was no hospitality ministry toward Asian Catholics in any parish within the Diocese. In the meantime, there were numerous Chinese Protestant Churches welcoming us to join them. If we don’t have our ethnic community and use our language to conduct liturgy and sacraments, sooner or later, most of us will join them to continue our Christian faith. So, that was the starting point. When we started looking for a home for our community, Fortunately, Fr. Rock of St. Clare welcomed us to his parish. We stayed here ever since.

I don’t have time to share with you how we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ose years. However, I do want to share with you our perspective of the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Bureau statistics in 2020, there were more than 200,000 Chinese living in Santa Clara County. They are all highly educated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are very close. In other words, our mission will not just serve our community, we are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ho has not yet been evangelized in this Diocese. Through them,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would be big.

Like a mustard seed, it could be small in the beginning, but if it is nourished right, it would grow big and even the birds might find a place to rest in its branches. The 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 might be small now, but we believe that God could use it as His instrument to benefit many overseas Chinese and draw them to God. We have witnessed God’s grace in the last 40 years, we have confidence that God will continue His work in our community to spread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name of the whole Chinese Mission our gratitude to Bishop Cantu for his support, and our assurance that we will work together to support the New Pastoral Plan that he is preparing to announce for our Diocese of San Jose.

From the Cantonese Community, the speech of Clement Wong

Clement WongDear Fr. Ligot, Msgr. Cilia, Fr. Olivera, Fr. Angelbert, all the priests, religious sisters, and brothers, parishioners, families and friends, thank you for celebrating this joyful event with us today.

I am Clement Wong, the current Finance Chair of the Cantonese community. On behalf of the leadership team and our community, we want to sincerely thank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built this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to where we are today. Starting with Bishop Cantú, the diocese, and its staff for their invaluable support. Then Fr. Olivera, Fr. Angelbert, Msgr. Cilia, the late Bishop DuMaine, who approved the official founding of the groups; the late Bishop Emeritus McGrath, Msgr. Koo, Deacon Liao, countless other priests, all the previous leadership teams, and parishioners who gave so much to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this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

Don’t take it lightly having the support from the Bishop and the diocese for setting up and running an ethnic group’s mission and its importance. Just 2 weeks ago, as an example, right after the Cantonese Mass and before the Mandarin Mass, I met a lovely couple: The husband is Caucasian and raised in Catholicism but not officially baptized. He wants his newlywed Chinese wif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atholic faith and Mass. They found out about our Mandarin Mass here and came. We had a great chat and I am glad to see them here today. Without SJCCM, encounters like this would not have happened. I live in Dublin and still come here. I serve in my local parishes too but there is just something about this Chinese community that draws us to come all the way down here like a magnet. It’s lik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here who have been traveling for weeks or months without Chinese food, think about the moment when you are home and finally have a Chinese meal. Yummy! 狼吞虎咽的吃 It’s the home feeling. This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 is about us being “home” with fellow sisters and brothers who share in the same Catholic faith.

Now building and running such a community isn’t without challenges. Indeed. But like gold tested by fire, I believe that when everyone comes with joyful, loving, open, humble and forgiving hearts, when we focus on common ground rather than differences, when we live out on what God wants instead of what I, what we want, we can grow stronger together – not just stronger for each other within these walls, but the “home-coming” energy and drive to bring the Good News to folks outside these walls.

As we embark on another 40 years and many thereafter, with such grace and resources of a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 the Lord has given us, we look forward to bringing more non-believers to become believers, helping parishioners deepen their faith and service, and reaching out to peopl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hurch to cater to their needs. As we share in the Eucharist, the real presence of Jesus, let us seek to know the heart of Christ, see the face of Christ, and be the hands of Christ and keep bringing in talents and resources to help further the mission of this combined community as well as supporting our mission together with the diocese and our Mother Church.

From the English Community, the speech of Joanne Chao

Joanne ChaoToday, I am very happy to be here as a witness to the wonderful journey of faith, friendship, and growth that has unfolded within our SJCCM English community over these remarkable 40 years. My parents, 夏成銘 and 任小音, wer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Catholic families who started this mission. I grew up within the walls of this Church, went to (and also dreaded) weekly CM (we called CCD back then), altar served and played piano like we make our children do today, and yes, also performed Christmas shows on the very same parish hall stage next door. It was also here that I forged enduring friendships, and received the wisdom and guidance of so many 叔叔s and 阿姨s, priests and young adults who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my spiritual formation. Their influence helped shape my faith and, in many ways, continues to inspire me to follow in their path for others.

Two nights ago, connecting with many of my old Church friends at the Watermark 30-year reunion event reminded me of the profound impact our high school youth group had on my experience. It is humbling to recognize that I am now considered an “elder” among that group, and somewhat weird that the kids of kids I grew up with here are calling me “teacher Joanne”.

I remember a time, not too long ago when our English-speaking Chinese community faced an uncertain future. In a visioning workshop, we pondered if we’d even be here by 2020. But when I attend Sunday English Mass now, the pews are filling up again with young families and babies. The mustard seed has indeed grown!

As we celebrate these 40 years, I am filled with gratitude. Gratitude for all those who guided me in faith and community. Gratitude for the friends I met here that over decades have become family. And gratitud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 working tirelessly to revitalize this Chinese English community, creating a vibrant and welcoming home for those seeking to raise their families in the faith, as well as those feeling the call to return.

Thank you Fr O for shepherding our community all these years, and Fr Ligot, for representing Bishop Cantù today in the ongoing support of our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 Please pray for us, that God’s will may be revealed and embraced in every aspect of our journey.

Read More →

聖荷西華人天主堂四十週年慶祈禱文

聖荷西華人天主堂四十週年慶祈禱文我們的天父,四十年前的基督普世君王節,祢號召聖荷西華人天主教友們,建立一個充滿愛和使徒精神的團體。
這些年來,我們回應了祢的召喚,奉獻了時間、才能和財富,來建立並發展出有中華文化傳承的信仰團體。
當我們歡聚一堂慶祝這四十週年紀念日時,我們祈求力量和勇氣,繼續致力於祢託付給我們的使命。
願我們同心協力成為福音的光輝,啟發更多的弟兄姐妹認識並跟隨耶穌基督。
中華聖母,我們慈愛的母親,請為我們懇求代禱,使我們充滿聖神的德能,成為耶穌在世上的忠實門徒。
聖若瑟,請為我們祈禱!
中華殉道聖人們,請為我們祈禱!
阿們!

PRAYER I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OUR COMMUNITY

Heavenly Father, forty years ago, on the Solemnity of Christ the King, you called the Chinese Catholics of San Jose to establish a community foundedon love and discipleship.
Throughout these years, we have responded to Your call, offering our time, talent, and treasure to build and develop a community of faith that preserves ou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 joyfully come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is anniversary, we pray for strength and courage to remain committed to the mission you have entrusted to us. 
May we, as a united community, serve as shining witnesses of the Gospel, inspiring more brothers and sisters to know and follow Jesus Christ.
Our Lady of China, our loving mother, we beseech you to intercede for us, so that we may be filled with the Holy Spirit and be faithful disciples of Jesus in this world.
Saint Joseph, pray for us!
Holy Martyrs of China pray for us!
Amen

Read More →

教宗方濟各全年祈禱意向

null
1月,福傳意向:為教育工作者
為教育工作者祈禱,願他們成為可信靠的見證人,教導手足之情而非相互競爭,並以幫助最年幼和最脆弱者為首要任務。

2月,總意向:為堂區
願堂區以聖體聖事為核心,逐漸成為一個信仰、友愛的團體,並接納最有需要的人。

3月,福傳意向:為受虐者
為被教會之成員所傷害的人祈禱,願他們能在教會內為其痛苦和折磨找到具體的回應。

4月,總意向:為和平與非暴力文化
願藉著減少國家與人民對武器的使用,而推廣和平與非暴力的文化。

5月,福傳意向:為教會運動與團體
為教會的各種運動與團體祈禱,願他們每天都重新發現自己的福傳使命,將他們的特恩用於服務世界的需要上。

6月,福傳意向: 為廢除酷刑
願國際社會能致力以具體方法,確實地廢除酷刑,並保證支持受害者及他們的家人。

7月,總意向: 為度感恩聖事生活
願天主教徒都能將感恩聖祭置於生活的中心,以一種深入的方式轉變人際關係,以開放的心與天主和弟兄姊妹相遇。。

8月,福傳意向: 為世界青年日
為在里斯本舉行的世界青年日祈禱,願這項活動能幫助青年在他們生活中活出福音,並為福音作證。

9月,總意向: 為社會邊緣人
為生活在不人道條件下的社會邊緣人祈禱,願他們不被社會機制所忽略,不再被視為微不足道的。

10月,福傳意向: 為世界主教會議
為教會祈禱,願聆聽與對話成為教會各階層的生活方式,順從聖神的引導,直到天涯海角。

11月,總意向: 為教宗
為教宗祈禱,願他在聖神的助佑下,陪伴託付給他的羊群,履行其使命。

12月,總意向: 為身心障礙者
為身心障礙者祈禱。願他們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並願相關機構能提供包容性的計畫,看重他們的積極參與。

THE POPE’S PRAYER INTENTIONS FOR 2023

January
For educators
We pray that educators may be credible witnesses, teaching fraternity rather than competition and helping the youngest and most vulnerable above all.

February
For parishes
We pray that parishes, placing communion at the center, may increasingly become communities of faith, fraternity and welcome towards those most in need.

March
For victims of abuse
We pray for those who have suffered harm from members of the Church; may they find within the Church herself a concrete response to their pain and suffering.

April
For a culture of peace and non-violence
We pray for the spread of peace and non-violence, by decreasing the use of weapons by States and citizens.

May
For church movements and groups
We pray that Church movements and groups may rediscover their mission of evangelization each day, placing their own charisms at the service of needs in the world.

June
For the abolition of torture
We pray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ay commit in a concrete way to ensuring the abolition of torture and guarantee support to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July
For a Eucharistic life
We pray that Catholics may place the celebration of the Eucharist at the heart of their lives, transforming human relationships in a very deep way and opening to the encounter with God and all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August
For World Youth Day
We pray the World Youth Day in Lisbon will help young people to live and witness the Gospel in their own lives.

September
For people living on the margins
We pray for those persons living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in inhumane life conditions; may they not be overlooked by institutions and never considered of lesser importance.

October
For the Synod
We pray for the Church, that she may adopt listening and dialogue as a lifestyle at every level, and allow herself to be guided by the Holy Spirit towards the peripheries of the world.

November
For the Pope
We pray for the Holy Father; as he fulfills his mission, may he continue to accompany the flock entrusted to him, with the help of the Holy Spirit.

December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We pray that people living with disabilities may be at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in society, and that institutions may offer inclusive programs which value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Read More →

新歌介紹 – 天主經

作者: 林谷新歌介紹 - 天主經

為天主譜曲,最好的歌詞莫過於耶穌親自教導的天主經(瑪6:9~13,路11:2~4)。

今年7/26的清晨,音樂又在耳際响起,當下起身,坐在書桌前慢慢將旋律寫出,但僅是音符,歌詞則完全沒有靈感。過了一個多月,我嘗試著以「愛的藝術」為主題填詞,花了近一天的時間將其填妥,然後拿給內人看,閱畢她說:「歌詞中有太多的心理學,大概不適合在彌撒中唱」也就是說「不必了,it can be thrown away」。

隔天,想到之前已經為耶穌(偉大的奧蹟)、聖母(瑪利亞讚主曲)、單樞機(心願)、漢高祖(大風歌)譜過曲,欸,為天主還沒有啊!「天主經」如何?旋即著手填詞,這次不一會兒就填好了,surprise!

彌撒中「天主經」是連接感恩祭和領聖體禮的重要經文,其曲風是有講究的,因此特別在歌曲後半段以比較低的音收尾(taper down),希望有助收歛心神,準備恭領聖體;而全曲最高峯是天主經中間的那句「求你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當我事後聽到 Bishop Barron「天主經」的講道中亦闡述這句話之所以在天主經的正中央,是有其深意的 -「我日用糧」亦指聖體 – 精神食糧。聞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曲全長一分鐘,歐神父在聽後,慨然允諾在彌撒中可以唱,並說:「Short,simple,beautiful」,謝謝神父的鼓勵。

在此,也特別謝謝季祺再次優美的和聲伴奏編曲,以及choir pilot team 共融的歌聲,我們有幸能為主所用,以吾極其有限的塔冷通(talent),讚頌無限美善的天主。望此曲有助聽者舉心向上,一同頌主榮恩。

Ref: 聖詠團的禮物  天主經 (歌譜)

09/26/2023

Read More →

Fr. Lin Bible Seminar Photos 09/02/2023

{{title}} {{title}}

Fr. Lin Bible Seminar 09/02/2023
主題:若望福音中的「愛徒」(本講座與2017年林神父『從若望福音中的三個故事來談成為耶穌「門徒」的意義』的講座是完全不同的內容)
日期:2023年 9 月 2 日 (星期六)
時間:彌撒 — 9:00am
講座 — 9:30am – 12:30pm
地點:St. Clare Parish 地下室

Read More »

Pictures of Sr. Peng & Ms. Ku’s Spiritual Seminar 8/27/2023

{{title}} {{title}}

Sr. Peng & Ms. Ku's Spiritual Seminar 8/27/2023

Read More »

Pictures of SJCCM 2023 Summer Badminton Fun

{{title}} {{title}}

SJCCM 2023 Summer Badminton Fun

Read More »

2022 Easter 新羊入棧

2022 新羊入棧

1. 蘇月玲 Cecilia

我的兒子Edwin Zhong (鐘大明)從教會高中畢業,很仔細做了研究, 決定加入天主教。他後來結婚,媳婦, 孫女都已信主,他還不斷邀請我加入,我都不為所動。其實,我同事中的基督徒在行事為人上,讓我欽佩,敬重。  我是理工女, 大學學的是生物工程,從小接受的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進化論,所以誤以為人是由不同的物種經過長期的演變進化而來。所以當兒子向我介紹天主教的時候,我頗不以為然。於是兒子帶我去和歐神父談, 我至今記得當時相談的情景,我們谁都说服不了谁。我儿子问我,如果人不是神造的,为什么人有是非观?有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我反问儿子和歐神父,既然天主是万能的慈爱的,为什么这世上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发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歐神文看我有诸多疑惑,就讓我看一位著名科學家皈依為基督徒寫的一本書。我從中了解到人體內基因多達三萬到三萬五,所有DNA的序列,它由31.647億個鹼基對組成, 其中任何一個序列發生變異,都有可能導致人體的殘疾及各種致命的疾病,使人不能正常生活。各物種之間的基因差異更是大到難以想像,人怎麼可能由別的物種變異進化而來呢?在那一刻,我徹底否定”進化論”。
從那以後,”人從那裡來” 這問題一直困擾我。接受我兒子及歐神父的建議,我參加了慕道班, 開始讀聖經。慢慢地我的世界觀開始改變,我不再只相信我看到的及我能想明白和理解的事物。道理再明顯不過了,我來美國後念的電子工程,可我能懂的能理解的少之又少,如果凡事都要自己親歷親見,恐怕現在還停留在農耕時代,鋤頭耕種,以馬運輸,各種機械設備、電子產品不可能讓我接觸到。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讓我能敞開心霏接受外來的事物及資訊。是的, 以人的渺小而言,怎可能想通天主創造,世上萬物的奧妙?聖經上所記載的神跡只發生在信它的人身上。讓我感觸最深是耶穌說: “你的信德救了你。” 有一天我讀到耶穌復活後,多默不相信并對他們說:「除非我看見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膀,我決不信。」直到耶穌在他面前出現讓他看見和觸摸,他才說:「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這一段讓我很震驚,我覺得我跟多默太相像了。我為什麼哪么笨,那麼固執呢?做一個有福的人不好嗎?成為一個有福之人何其簡單,信就可以了! why not ? 後來在慕道班聽到十童女的比喻, 那五個沒準備好燈油的童女,錯過了新郎的來臨, 我不想錯過與主相遇的機會,時候到了, 我已  READY 準備要領洗了!活了大半輩子,終於明白人從哪裡來,該往哪裏去了!

我的心路
————蘇月玲
物种起源惑深植,基因学说解谜思。
人乃天主肖像造,绝无异种进化理。

恶弃信笃光明见,平安常驻心欢喜。
若问平生得意事,我是基督一分子!

2. 陳玉儀 Judy

2018年中秋節, 隣居周容 (2018 復活節才領洗), 好心邀請我們一家到教堂參加戶外的中秋晚會。 我第一次認識歐神父, 和他交談之下, 他發現我兒Jason 雖然從小領洗, 但沒有領受其他聖事。歐神父 立即為他開了個別的英文慕道班,Jason從此對追尋信仰起了濃厚興趣,並讓他五歲的女兒也領洗了。2021年在兒子鼓勵下, 我也參加了慕道班. 這時從前在香港讀天主教學校的美好回憶,修女們講述耶穌的故事, 又浮現在腦海中。 今年初,歐神父問要不要領洗? 我還猶豫不決,不知自己 Ready沒有?Jason說信仰旅程永遠走不完,領洗後還可以繼續學習。 同時, 突然聽到有個聲音說:妳還等什麼? 原來天主給了我一個大禮物,要我成為祂大家庭的子女! 孫女很高興說;Now we are a real family!因我們三人都領洗了,精神生活有了共同的目標, 可以時常一起祈禱,求主恩佑我們善度平安和喜樂的生活,並感謝主恩!

3. 受洗感言 何云双 Laura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我接受了天主耶稣为我的救主!感谢天主一路以来的陪伴,使我在慕道的路上不断学习、进步和感悟;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各位教友到场见证我的受洗礼;感谢欧神父和众多教友一直以来的关心和鼓励——我很开心,我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教会这个大家庭,成为了天主的孩子!
晚上回到家,我激动得怎么也睡不着。翻看着教会兄弟姐妹们送给我的祝贺礼物,每一张卡片和每一本书籍上都写满了祝福和鼓励的话语。其中一句话让我铭刻于心:恭喜你成为了天主的孩子希望你按照天主指引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直到永远!!我心潮澎湃,回忆起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我人生中每一个路口,无论是升学、工作、换城市、移民等等,每一次遇到困难,都能逢凶化吉,顺利实现心中目标。一直以来都听人说或许是有贵人相助,今天我才深深感受到:这个贵人,就是天主。一直以来,他都在不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方式在关爱我、帮助我、温暖我。我想,从今天开始,我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感恩和奉献”,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社会、为集体、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我相信: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我们是天主的孩子,我们是兄弟姐妹,我们要彼此相爱,直到永远。
今天受洗礼,我要特别感谢欧神父。礼仪开始前,说好的大家一个接着一个上台受洗,就是说,当神父叫到名字的时候,从下面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台前来。可能因为太激动了,当我前面一位姐妹受洗后,没等神父叫我名字我就三步并作两步上到了台上并且低下头做好了受洗姿势. 等我明白过来的时候有点小尴尬,欧神父很耐心的介绍了我的名字,用一句诙谐的话语帮我掩盖了尴尬。我知道,神父是了解我的迫切心情的,我已经准备好了,要成为天主的孩子。
回到家,给远在国内的妈妈分享了今天受洗礼过程,妈妈给了我满满祝福,恭喜我的同时,也分享了那句我铭刻于心的话:请按照天主指引的道路走下去,直到永远!

4. 领洗感言 陸志忠 Philip

我和Laura一起参加慕道班,一起领洗,一起成为天主耶稣的儿女。这一路走来,非常感谢天主的陪伴和指引,感谢欧神父的耐心,感谢Irene、Simon、Joseph等教会众多教友给予的帮助,使我们坚定了跟随主耶稣的信心。领洗礼后,亲人们和教友们纷纷祝贺我们,我们感到很幸福:感谢主让我们体会到了罪得赦免的喜乐——
我在香港出生,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周末跟家长一起去望弥撒,但是不知道弥撒是做什么,只是家长叫去就去参加了。那时候也会去读《圣经》,但都是因为学校要求读,也是为了考试。17岁高中毕业后,我来到了美国读书,然后在这里工作,去过一些教堂,也交往过一些教会朋友,但是对信仰和基督耶稣,没有更深入去了解,也没有什么感受。后来,遇见了Laura,和她一起到 San Jose中文天主教堂望弥撒,一起参加了慕道班,开始走上了慕道的道路。我们坚持完成了慕道班课程的学习,学习越多,对《圣经》的认识就越多一点,对天主的信仰就更坚定一点。之前找不到主在哪里,现在知道了,主就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灵魂里,他时时刻刻和我们在一起。这些就是我自己真正希望找到的!
今天我们做了主的儿女,是我们的重生,很快乐!感谢教会大家庭兄弟姐妹们给予我们的温暖,他们让我们感受到天主的恩宠,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用包容心、喜乐心去对待,希望天主保佑我们平安喜乐健康相亲相爱,永远!

5. 陳海琪 Aggie

大家好,我叫Aggie,聖名是Agnes。在接觸天主教之前,我對天主教都是一知半解。一直以爲耶穌只是個神一般的存在,但在經過慕道班的學習后才知道原來耶穌也身而爲人那樣的存在過。我是因爲我的先生才開始接觸天主教的。還記得我第一次跟他去教堂彌撒的時候,心情是很緊張的,緊張得還伸手去領聖體。還好當時我後面的那個阿姨立刻阻止了我,才讓我沒有造成錯誤。因爲我先生是Lighthouse的成員,我也跟隨他去了幾次的Bible study。接觸了大家之後,我發現天主教的大家庭真的很溫暖,大家都很友善。其實每次的bible study就是讓我們學習聖經上的故事,教我們作爲人的道理,讓我們分享自己身邊的事情,然後互相鼓勵。經過一次次的學習,我對天主教有了一些瞭解,也學會了祈禱。還記得我媽媽病重的時候,我都會爲她祈禱,奇跡的是我媽媽就不痛了,讓我感受到天主真的在我的身邊。我知道歐神父跟Lighthouse的大家都有為我媽媽祈禱,我真心地感謝大家。因此我做了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 —-  我要成爲天主教的一分子。經過在慕道班的學習,我更加肯定了我的決心,所以我在今年的復活節領洗了。

6. 林怡君 Jinn

我們家裡一直都沒有宗教信仰,偶爾拜拜祖先而已。但我跟天主的緣份自小就那麼奇妙,母親在我嬰兒時期便送我去了天主教會辦的托兒所。我一直都不知道那是天主教會的托兒所,直到30年後來美遇到之前托兒所同學,才知道原來從那麼小,我便受到天主的眷顧。
經由表弟 Simon 跟雯嵐的引介,斷斷續續參加 Lighthouse 的 Bible study 十年多,也連續兩年的慕道班,腦中一直都是有些疑問的,但礙於不知道是不是合適提問,沒能敢提出。而慕道班同學 Laura 的好學,讓我心智頓開,原來是有那麼多道理可以提問的,學習的。一個疑問在心中躁動:我信主,就是一定要受洗、加入教會嗎?今年初,一位台北的艾神父參加 Lighthouse 的聚會,他說「是為了和愛的人更貼近」. Lighthouse 的所有成員跟表弟 Simon、雯嵐,曾在我的困難時期給了我無償的關愛,我想要跟他們更靠近。於是我決定今年領洗,自此我的心便平靜下來,不再慌亂了。
領洗前有人問: 緊張嗎?我一點也不緊張的。Simon 、神父 跟 Irene 幫我們做了領洗前詳盡解說,我知道有他們在,我很放心安心,我只需要照著跟著他們做就可以了。
謝謝神父、Simon、 Irene 跟所有募道班老師的道理課,及同學的陪伴;謝謝 Lighthouse 的成員一路以來的支持;我的 sponsor 雯嵐 一直以來讓我感受到她成為一個教友的喜樂. 有位教友Agnes 遇到很多困難,因為相信天主,也都能堅持下來;各位的照顧幫助,成就了我昨天的領洗。天主派了那麼多人間天使在我的領洗盛聖事上準備盡心,我可以全然相信,我在未來靈性生命上會有最好的照顧與陪伴。」

7. 陳菡 Phoebe

我叫陳菡。因為婆婆翟宜梅和嫂子傅曉明都是這個教會的教友,我決定接觸天主教並且參
加慕道班。在參加慕道班以前,我一直都處於一種很焦灼的狀態,時而迷茫且懶散,時而奮進又不顧身體。同時,在價值觀方面,我也處於一種被撕扯的狀態,時而覺得人生不易管好自己就不錯了,時而又覺得其實還可以有愛心一點……。但是參加慕道班後,我的內心漸漸平靜。在慕道班的課程中,歐神父提到“十誡”並不是天主給我們的規矩,它實際上是“人生的說明書”。
因為我們不懂得如何在人世間行走,天主就告訴了我們,這樣做對我們是最好的,最健康的。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節點,一方面我覺得可以停止迷茫了,天主已經教了做人的方法;另一方面消除了我覺得天主教清規戒律多,會被束縛的誤解。我真正決定受洗,是發現自己懷孕後。因為同時又得了新冠,所以特別希望向天主祈禱,可以保佑孩子平安。後來因為身體願因,我無法全程參加懇禱禮。在向歐神父、simon、irene以及我的sponsor柴媛說明情況後,他們都表示要為我祈禱。這時我才意識到,歐神父曾經在慕道班中提到的,天主教是團體生活是什麼意思。不僅是个体求天主恩寵,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友的我們是一個團體,應該相互扶持,而這也是天主希望看到的。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Phoebe作為聖名的原因,她的故事特別簡單,就是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讚揚。我覺得,對我來說是一種鼓勵吧。要說我對教理課中哪個主題特別有感觸,應該是simon的《聽耶穌說故事:福音中的比喻》這節課吧。在這節課中,我對“僱工的比喻”印象很深。大概講的是葡萄園的主人僱工人,有的人先到,有的人後到。但是在葡萄園的主人發工資的時候,先到和後到的人得到的都是一樣的工錢。按照過去的看法,我覺得這是一種不公平。但是simon从社会的角度解释了这个比喻,如果领不到工钱,可能后到的人就没有办法保障生活。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一种短期的不公。长远来看,后到的人得到帮助后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而且他们有可能有困难,在得到喘息的机会后,是不是又能反哺社会呢?当然,我也聽了其他教友的感悟,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天主就好比是葡萄園主,他的思維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在他眼裡,到得早和晚都是他的子民,他希望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
目前大概分享這麼多,以後有更多感觸再和大家交流。謝謝!

8. 俞雅麗 Yali

從小我就和父母一起去教堂,到了七,八歲時看到別人領聖體, 我很嚮往, 但是不能如願。 媽媽教我多禱告, 求上主護佑。 我相信天主有為我做了許多事, 只是自己沒感受到, 以為理所當然的。 2021 年底我經過重重難関, 終於和父母團聚, 可以一起從國內出發來到聖荷西。 當我到了機場, 父母都順利登上飛機, 不知什麼原因, 我郤被留下盤問了很久, 心裡七上八下, 緊張極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主,求主幫忙。 媽媽等了很久,看我還未上機, 只好下來和海関討論問題在哪? 一波三折, 終於過関了, 心裡總算鬆口氣。感謝主的一路照顧。來到聖荷西立即加入華人天主教會慕道班, 我学习了很多更细致的教会知识。我很感谢我的妈妈带领我进入主的怀抱。我也感受到这是一个很有爱的大家庭,大家帮助了我很多。神父和Simon也很耐心的教导我,以后的路还需要大家多指教,感谢天主。

9. 俞小洪 Joseph

各位地兄姐妹大家好,我叫俞小洪,英文名字叫:Terry来自美丽的福建平潭,我从小就跟随着老妈生活在天主的信仰里.我外婆家旁边就有座天主教堂,在印象当中妈妈和大姐每天早上和晚上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念珠在不停念经,好不夸张的可以用一句话叫:忠实的天主教粉丝,也许也就是这样的习惯吧让我从小就走进了天主信仰里,记得小时候一起玩朋友圈里有的信佛教.也有的信其他的教,他们也会说这个好呀那个神奇呀.我都会拒绝他们,因为我的心里是从小就种下了天主信仰的种子了,我只相信,信仰不是用语言去表达某些东西,而且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爱他去信仰他。就像圣经里一句:爱是永不止息的。真的太感恩了,我一路来到美国,当我踏上这个路程,妈妈都一直告诉我,儿呀.当你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一定要多多祈导,主耶稣会一直陪伴你保护你的,真的,每当我跪在主耶稣面前祈导时,几乎有什么事都会很顺利,感谢主,我真的没想到,来到这疫情纷飞的情况下,在这么段的时间内我和几个地兄姐妹走进了天主教堂参加了领洗,走进了主的大家庭,成为了主的儿女,感谢天主,还有感谢在这期间的(欧神父.Simon)以及大家的热情交流让我认识和学到了很多东西,往后还很多学习的东西还需要大家的多多指导,感谢大家.主与我们同在。

Read More →

教會音樂

林谷彙整 Feb. 2006

主要參考書目: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 –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出版
教會音樂 – 李振邦著;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
聖樂交集 – 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編輯;香港教區真理學會出版
基督宗教與西方音樂 – 王忠欣 (曾任教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宗教學教室負責人,現為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候選人)

人類早期音樂

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重要的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在西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較爲發達的音樂。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了類似豎琴式的樂器和幾種管弦樂器。在當時的宮廷裏已産生了專業的歌手和較大型的樂隊。後來,這些較先進的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到埃及、希臘、印度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度,並在這些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發展。

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傳說中阿波羅神主管音樂,下轄九位元繆斯(Muse)女神,因此音樂也稱爲Music或Musik。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音樂的地位是十分顯著的。他們以從埃及和阿拉伯流傳過來的東方音樂爲基礎,逐步加以發展和變化,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古希臘的音樂與詩歌和戲劇有著緊密的聯繫。在他們那充滿魅力的兩部荷馬史詩和許多著名的戲劇作品中,都體現出了音樂的重要意義。

  • 柏拉圖 (Plato,427-347 BCE,希 ) 認為音樂應成為教育的基本成分,音樂除了能令人明辨認善惡美醜,還能對於人的性格產生受益終身的深遠影響。
  •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E,希) 也認為音樂能影響人的道德觀念。既然音樂能夠直接調動人們的情緒,聆聽由恰當的樂器演奏的某種音樂,當然會幫助一個人形成與之相關的品質。
  • 聖奧斯定 (St. Augustine, Bishop of Hippo, 354-430北非阿爾及利亞) :
    Qui bene cantat, bis orat – He who sings well, prays twice
    好的歌唱是雙倍的祈禱。

西方音樂 與 教會音樂

  1. 西方音樂起源於古希臘 。希臘古國,是最先進的文化之都,在西元328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皇朝。這個地方在藝術上影響聖樂很深遠。如聖樂曲調的音階與樂理樂律都有取自拜占庭體制。拜占庭一族後來演變成希臘東正教 (Greek Orthdox) ,流行於東歐及俄羅斯一帶。
  2. 初期教會的聖樂,來自於早期基督徒聚會祈禱時所用的達味聖詠、以及新約古聖先賢們的訓誨辭與讚美詩。
  3. 西元三世紀左右,流行於義大利米蘭的安博羅 (Ambrosian Chant) 聖歌對於後來的天主教聖樂貢獻極為深遠。

    盎博羅聖歌 (Ambrosian Chant)

    米蘭 (Milan)是意大利羅馬城以外的最旺盛都會,曾經是多個皇朝的首都,又鄰近拜占庭。當音樂權威聖盎博羅 (St.Ambrosius 340-397)出任米蘭主教時,曾大力整頓禮祭 (Liturgy)及專為禮祭而設的「禮樂」(Liturgical music) 如聖歌 (Chant)、及聖詩 (Hymn)等。相傳在他給聖奧斯定 (St. Augustine 354-430)授洗後,兩人一時興起,大家一唱一和,將每日靈修心得,憑靈機一觸,順口成歌,即席譜成了「謝主辭」(Te Deum)。這也是當時常見的作曲風氣。
    (註: 聖奧斯定是聖盎博羅的學生及摯友,著作有史以來第一輯共六卷詳論聖樂節奏及曲調法則的文集) 。
    聖盎博羅當時的名氣甚大,推廣力強,影響歐洲各地深遠。最受關注的重點建樹有:

    • 在所有禮祭中,以拉丁文 (Latin) 替代希臘文,為羅馬天主教的正統語言。
    • 重訂禮樂用的曲詞 (text),又將之簡化 (Simple scheme) 並將每曲分成八節(stanza),每節只有四行詩,又多以一字一音方式唱 (Syllabic Style),兼有固定的拍子。這在流行一字多音,如戲曲散板般的花腔誦唱風格中(Melismatic Style) 是一大突破。
    • 為此,又引入簡易的反覆體聖詩 (Strophic hymn),即歌曲的所有各節歌詞,都以同樣的音樂旋律唱出;一般說來,這些歌詞是以較簡單及抒情的詩體寫改,例如:皇皇聖體 (Tantum ergo) 。
    • 製定禮樂詠唱時的三類標準方式:
      1. 「直唱式聖詠」(Direct psalmody) 全曲一氣呵成,旋律與經文都不重覆,如經文過長,亦可由兩組「對唱」至完。
      2. 「答唱式聖詠」(Responsorial psalmody) 原出古猶太教,由主祭先領唱,再由信友或歌詠團在 ”R”(Response) 即”回答處”作回應及在 ”V”(Verse) 即“分段處”輪流對唱。
      3. 「對唱式聖詠」(Arltiphonal psalmody) 進堂詠 (Introit) 常用此種方式,也是聖盎博羅提倡的重點方式。

    聖盎博羅這些建設性的修訂,為百多年後教宗額我略重訂禮樂時,鋪好穩固的踏腳石。

  4. 由於古希臘的音樂史料存留下來的極少,人們通常又把中世紀作為研究西方音樂的一個重要起點。中世紀(500~1450) 指的是歐洲封建社會,大約從公元5世紀至15世紀。中世紀歐洲的各種音樂機構如編寫、研究機構,以及合唱團、學校等,全部隸屬於教會,由神職人員管理。
  5. 在中世紀的前期,西方音樂呈現出基督宗教音樂一花獨放的局面。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是以教堂音樂為主要表現形式。中世紀基督教音樂的代表是葛利果聖詠﹙Gregorian Chant﹚。中世紀,流行於羅馬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原為修會內詠唱的拉丁文日課、祈禱、彌撒經文,曲調代代口傳下來。直到第六世紀末,教宗額我略一世(St. Gregory, the Great 590 – 604)邀請修會修士們進行收集、歸納和統一。傳說教宗額我略一世作曲或編訂時,聖神化作鴿子飛到他身旁指引。這統一的拉丁文單一曲調無伴奏的聖歌,為紀念 Pope Gregory the Great 便稱為葛利果聖歌,其歌譜為四線譜,且為自由拍,如今仍使用的歌本是「羅馬聖歌集Graduale Romanum」。
    • Monophony (base musical texture) is music with just one part, e.g. Gregorian chant, and is the dominant mode of the European vernacular genres as well as of Latin song… in polyphonic works, it remains a central compositional principle.
    • Heterophony is a kind of complex monophony – there is only one melody, but multiple voices each of which play the melody differently.
    • Polyphony is music with several parts, each independent but related and each as important as the others – none of them are merely accompaniment.
    • Homophony is music in which the top part has a dominant melody and other parts are subservient to it, moving in the same rhythm.
    • Monody is 17th century Italian song with a dominant melody and a separate accompaniment.
  6. 葛利果聖詠有古希臘及猶太的深遠傳統,是安博聖歌的延續。它並非為表演用,全為輔助禮祭,唱起來如流水行雲,超凡脫俗,客觀冷靜,徐和不促,無俗樂的誇張,清人間的慾念。被譽為西方聲樂(Vocalmusic)中的無價瑰寶;是早期複音聖樂(Polyphony)的支柱,也是眾多名曲的靈感泉源。
  7. 葛利果聖詠形成後,迅速傳向各地,特別是在義大利北部、英國、愛爾蘭、法國等地得到了普及發展。直到14世紀,在天主教會中還只有葛利果聖詠。在今天的天主教會中,葛利果聖詠也常被采用。
    葛利果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主體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有密切的關係。在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複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音樂學校的成立等許多方面,都要提及葛利果聖詠,即使現代的調式音樂也是以葛利果聖詠的調式為基礎。葛利果聖詠中最富特徵的旋律不僅長久地保存在中世紀作曲家的創作中,而且還保存在後來許多世紀的作曲家的創作中。我們在巴哈、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聽到這些旋律。
  8. 單音的額我略聖樂雖然能有良好及穩固的地位,但對於有生命活力的音樂家們來說,並不滿意只停留在此階段。關於複音音樂的記述,始自第七世紀至第九世紀之間,實際使用則大約始自第九世紀。
    • 以額樂的歌曲為定旋律,再在其上方或下方另加上一創作旋律與之對立的作曲法,初期稱為平行調 (Organum)。稍後,定旋律被稱為固定調 ( Cantus Firmus) 或持續調(Tenor)。從此,以額樂為基礎而不斷成長發展的 複音音樂(Polyphony)誕生了。
    • 複音音樂與額樂一般只是無伴奏的樂曲,但固定調之上或之下,以對位方法(Counterpoint)所創作出來的旋律,不單可以各自單獨存在,而且 當每一旋律縱線合起來時,更形成以後要發展的和聲學系統(Harmony)。
    • 初期的複音音樂有由兩聲部至六聲部不等,但到了十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更加發展至數十聲部。教會在複音音樂時期,以羅馬學派的帕勒斯 替那(1525-1594)為最特出的作曲家代表,當代的人曾稱譽他為音樂王子,他最大的成就是使複音聖樂能在教會禮儀中佔一席地位。相傳因帕氏的馬塞禮教宗彌撒曲 ”Missa Papa Marcelli”於1562年的脫利騰公議會(Council of Trent) 中演唱,使與會人士大受感動。因此, 以後用對位法所寫成的複音聖樂,就在教會中確立起來了。
  9. 自第九世紀起,教會音樂由單一曲調的額我略聖歌,多樣式地發展為多聲部無伴奏的聖歌,鼎盛時期為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450~1600)的無伴奏複音音樂合唱,著名的作曲家有蒙台威爾第(C. Monteverdi)、德普雷(Josquindes Prez)、Jacques Arcadelt、拉薩斯﹙Orlandus Lassus,1532-1594﹚、和帕勒斯替那(G. P. Palestrina)。其中比利時人拉薩斯和前述義大利人帕勒斯替那可說是16世紀西方最傑出的音樂大師。拉薩斯曾創作了52首彌撒曲、100首聖母讚主歌,約1200首經文歌﹙Motet﹚和其它聖詠、悼歌。他的經文歌在音樂史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代表作有《安葬彌撒》、《懺悔聖詠》。帕勒斯替那曾被人稱為“音樂之王”,其作品不僅優美動聽,而且數量驚人,計有彌撒曲103首,經文歌330首,奉獻曲68首,讚歌87首,聖母讚主歌35首,哀歌13首等。他的作品追求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禮儀音樂。
    • Jacques Arcadelt (比 ) 1504–1568 Master of Madrigals
    • 帕勒斯替那 (義)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 – 1594 音樂王子
  10. 第十七世紀,西方音樂史上稱為巴洛克時期(1600 – 1750)。因為教會作曲家也兼宮廷作曲家,所以音樂的形式漸形熱鬧(如:宮廷音樂和歌劇),從此聖樂與世俗音樂明顯地劃分出來,著名的作曲家有
    • 巴哈(J. S. Bach)(德),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是巴洛克時期﹙1685-1750﹚最偉大的音樂大師,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信徒,他的創作在教會音樂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另一著名作曲家為韓德爾(G. F. Handel)(德),為神劇(Oratorio)的先驅。其出名的聖樂作品為神劇“彌賽亞 Messias”。
  11. 第十八世紀在西方音樂史上稱為古典時期(1750 – 1820),最偉大的3位音樂家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都曾創作過教會音樂。
    • 海頓(J. Haydn)(奧)深受教會音樂的薰陶。曾創作了14首彌撒曲,其中以《納爾遜彌撒曲》最有名。
    • 莫扎特(W. A, Mozart)(奧)一生共創作了18首彌撒曲,較著名的有《C小調彌撒曲》、《加冕彌撒曲》和《安魂彌撒曲》。
    • 貝多芬(L. V.Beethoven)(德)一生中雖只創作了兩首彌撒曲,《C大調彌撒曲》和《莊嚴彌撒曲》,《莊嚴彌撒曲》被貝多芬視為畢生的傑作,他完全是按著心靈的感受而創作的。這首彌撒曲雖然不是一首禮儀的聖樂,但卻表現出強烈的宗教情緒,的確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樂作品。
    • 舒伯特(F. Schubert)(奧)也創作過6首彌撒曲和其它聖樂,其中以《AB大調彌撒曲》和《聖母頌》最著名。他的《聖母頌》曲調柔美婉轉,表達細膩豐富,抒發了對真善美的嚮往。
  12. 第十九世紀在西方音樂史上稱為浪漫時期(1820 – 1900),不少音樂家仍在創作教會音樂。
    • 羅西尼(G. Rossini)(義)的後半生僅創作了兩部作品,均為教會音樂,一部為《聖母悼歌》,另一部為《小莊嚴彌撒曲》。
    • 白遼士(H. Berlioz)(法)創作的教會音樂有《安魂彌撒曲》、《感恩曲》。
    • 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德)則對讚歌、頌歌和經文歌等合唱樂的創作感興趣,他的最有名的一首聖樂為《讚頌西雍》。
    • 李斯特(F. Liszt)(匈)一生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曾創作過彌撒曲、聖詠等教會音樂,如《格蘭彌撒曲》、《Ungarische Kronungs-Messe》。
    • 威爾第(G. Verdi)(義)創作了不少教會音樂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一首聖樂是《安魂彌撒曲》。該曲採用傳統彌撒的體裁和詞句,具有催人淚下的巨大感染力。
    • 布拉姆斯(]. Brahms)(德)也創作了不少合唱體裁的教會音樂,包括《德國安魂曲》、《感恩曲》、《彌撒曲》等。
  13. 20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家們從教會中汲取靈感和創作激情,寫出了不少優秀的基督宗教聖樂。
    • 斯特拉文斯基(I. Strawinsky)的《彌撒曲》是本世紀彌撒曲中的佼佼者,令人回想起14、15世紀時的教會音樂。他的《詩篇交響曲》選擇了聖經中的3首讚美詩作為交響曲3個樂章聲樂部分的唱詞,這部巨作被作者稱為“為上帝的榮耀而作”。
    • 法國作曲家普朗克的無伴奏合唱《G小調彌撒曲》是他聲樂作品中的傑作,代表了他聲樂創作的最高水平。
    • 英國作曲家威廉斯的《聖誕頌歌幻想曲》、布里頓的《聖誕頌歌儀式》也屬於本世紀優秀的基督宗教聖樂之列。
    • 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Zoltan Kodaly)、英國作曲家沃爾頓、美國作曲家伯恩斯坦都創作了一些傑出的彌撒曲。
      其餘著名的音樂家還有
    • 德布西 (法) 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 印象樂派創始者
    • 西貝流士 (芬) Jean Sibelius 1865-1957 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
    • 拉威爾 (法) Maurice Ravel 1875-1937 傑出的管弦樂色彩大師
    • 科普蘭 (美) Aaron Copland 1900-1990 他寫出了美國的音樂
    • 戴思 (法) Lucien Deiss 近代教會聖經注釋、禮儀專家

    西方音樂之所以採用許多基督宗教的題材,主要在於西方的觀眾、聽眾對基督宗教非常熟悉,欣賞起來通俗易懂。如果我們對基督宗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和欣賞西方音樂。所以不管是從欣賞西方音樂的角度,還是從全面了解基督宗教的角度,研究基督宗教與西方音樂之間的關係都是必要的。

  14. 梵二大公會議開啟了禮儀的本地化,各語言和民族的文化傳統使聖樂更增加了地方性的色彩,真如聖經所載:各民族,各邦國及各不同語言的人民,都要侍奉祂(達7:14)。
  15. 教宗庇護十世 (Pope Pius X)於1903年ll月22日頒的上諭 ”Motu proprio” on Sacred Music (論宗教音樂) 說:「禮樂的目標必須有崇高的神聖品質,應為良善人所樂用,又能顯示禮儀的莊嚴,同時也能愉快及忠實地表達信友們的心意;另外它必須是教會為滿足所有人民、國家、時代並在簡樸及完美生活中所需求的」 http://www.adoremus.org/TraLeSollecitudini.html

Church Documents

Tra le Sollecitudini

Instruction on Sacred Music

Pope Pius X

November 22, 1903

Church Music

Read More →

與你同行

Guu Lin 林谷作者: 林谷 10/29/2003

記得1991年參加活力運動時,狄剛總主教講了一句話挺打動人的:「很多事都有著天主上智的照顧」。我很喜歡〝上智的照顧〞這話, 感覺這比「事事皆有天主安排」的說法更積極些。換言之,內心常祈禱,盡力做好手邊本份工作,全心信賴天父,行動中的默觀。一如耶穌會的名言 “Work as if success depends on your own efforts, but trust as if all depend on God.”

雖未曾見過天主,可是經由福音中所記載的耶穌言行、教會內可敬的神長以及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信友們身上,我可以感受得到 – 祂與我們天天在一起(瑪28:20);其實祂離我們每人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 (宗17:27~28)。

感謝天主讓我生長在一個充滿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誠如朱蒙泉神父所言:「營造一個好的環境,為孩子是非常有功勞的事。」真的,父母對天主的信賴、孝愛之心,早已深深影響我們四兄弟妹,尤其在極艱辛的情況下,克勤克儉地送我們進光仁就讀,使我們自幼便與音樂結緣。記得在光仁,每當中午吃便當時,優美的古典音樂即播放至整個校園內,令人心曠神怡、身心舒暢。光仁是聖母聖心會的神父們所創辦的,至今仍十分懷念光仁的種種,影響極其深遠。

我也有幸曾經在不同的教會團體中成長,小時候萬大路玫瑰天主堂的唱詩班和自修班,大學後,參加了基督生活團和永和聖母升天堂的永青聖詠團,永和堂的張國珽副主教音樂素養很高,且十分重視永青。在那近十年的歲月裡, 與永青許多好友們一起歡笑、歌唱、成長,大三上時,也是靠著家人及永青的好友們適時伸出溫暖的手,陪同我走過生命中最低潮的時刻,患難見真交,一點不錯。在永青,唱了許多好聽的教會歌曲,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法國戴思神父 (Rev. Lucien Deiss) 的聖經樂章第一集,例如:新巴斯卦、上主為王、真主唯一、天國子民、上主是我的牧人、高天歡樂等。出國前,也曾參加佳播聖詠團一段時間,佳播對聖經樂章第二集的推廣,真是不遺餘力,我們現今常唱的雖看不見你、醒來吧!我心、黎明曙光等好聽的歌,都出自其中。

1986經由永青老友培德的指引,來美進修。行前,當時參加的弘道基督生活團輔導 – 景耀山神父曾指點:「到了那裡,去找朱蒙泉神父。」初到此,文化衝激不小,幸有培德、昌宇夫婦協助,且很快地就帶我來 SJCCC (OCCA),參加讀經、彌撒,並介紹給聖詠團的朋友們,使我感到很溫馨、有希望、及喜樂。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團體很不簡單,臥虎藏龍,這裏有許多以前大專同學會、基督生活團、神修小會的前輩們,彷彿台灣的陶成在此地開花結果。

當時主席是周麗鵬,我印象很深刻在第一次參加St. Clare彌撒,聽他不疾不徐地報告各事項,十分親切、和氣。更難忘的是陶雅谷神父以他那溫暖厚實的雙手握著我,頻說:「歡迎!歡迎!」彌撒後,在Parish Hall 還有聚餐,看到大家其樂融融,且在事後一 起捲袖清理善後的情景,我不禁暗忖:「好!了不起,真是個有活力的團體。」很快地我便見到朱蒙泉神父,第一次聽他講道,很不一樣。與神父初談,仍記得他篤定的眼神,望之儼然。之後多年神父對這團體的陪伴與諸多人格成長的系列課程,幫助了我們更進一步整合自己,邁向成熟與成全的道路。真的很深地感受到神父對於我們無私地關愛,認真聆聽我們的心聲,也有很深的期許,他一直希望建樹我們成為有自信,有自尊,能彼此合作的一個愛的團體。

此外很令我驚奇的是,當時團體常有為我們所敬愛的神長們來訪,主持彌撒、舉行講座及避靜。記憶中有:馬愛德神父、劉家正神父、王敬弘神父、甘國棟神父、李哲修神父、黃德寬神父、詹德隆神父、程若石神父、弘宣天神父、朱恩榮神父,以及岳偉利修女、李玲玲修女,更有甚者,單國璽樞機主教,狄剛總主教、賈彥文總主教、徐英發主教等,相信我一定還漏寫了不少當時來訪的神父修女們。我們真是蒙主眷顧愛護的一群,雖身在海外,卻不感孤獨。來訪的神父修女更新link @ /blog/2021/04/25/the-great-shepherds-and-sisters-that-have-been-with-sjccm/

還記得1988到1992年間參與同工會時,除了陶神父外,有時也能邀請到朱神父或劉神父和我們在一起。神父們多半聆聽,偶而適時指點或總結,常能凝聚共識,給予同工們肯定與鼓勵,令人不由得心生佩服。還記得有一次開會適逢隔日是國定假日,大家發言甚為踴躍,主席賴經緯見大家興緻這麼高,乾脆讓大家暢所欲言,會議延至近十一點半才結束!當然並非每次會議都一團和氣,有時也有意見不同,進而聲音分貝拉高的場面出現。幸而當時那幾位嗓門較大的同工們,私下交情不錯,所以也能作到對事不對人,不至於傷到彼此和氣;然而這經得起考驗的友誼與相互信任是經過長時間的合作共事,讀經生活分享,慢慢培養出來的。倘若沒有這互信的基礎,太尖銳的針鋒相對,往往只會造成彼此隔閡,進而傷及團體的合一。碰到這情況時,我只能祈求聖神賜予當事人智慧、愛德,能慢慢尋求溝通解決途徑。聖保祿也曾說:「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格前十三,2)

十六年來,一直讓我和內人曉雯持續不斷投身的就是聖詠團,我們都十分喜愛這個團體,什麼原因呢?首先音樂,尤其歌唱是我倆共同的興趣,我們更喜歡好的合唱曲。此外,聖詠團的團員們都有著一致的目標,即是以歌聲讚美感謝天主,以期能在禮儀中助人入禱、引人入聖。光靠我們自身的努力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也經常祈求天主及聖神的助佑。每週日於練唱結束祈禱時,也常願將這團體獻給聖母,祈求她慈愛地看顧這個團體,好能走在主的道路上,蒙主所悅納。

1986年,初入聖詠團時,指揮是朱健仁,他真是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吉他,且歌聲嘹亮,指揮亦有大將之風。近幾年來他認真著手譜寫禮儀三個年度的所有答唱詠,已為不少北美華人天主教團體及臺灣堂區採用。此外,他所作的真福八端,也頗受好評。他對聖樂的執著投入,值得我們為他喝采!之後,楊洛接了幾年指揮,其間簡玉也幫過一年多的忙,楊洛還翻譯了好幾首動聽的聖歌,如心靈之歌、信德、醒等。

1992年初,集合此地與台灣諸多好友們的通力合作,團體出了本“你伴我歌”,是一本實用的歌本。只可惜因缺乏經驗,在版權問題上未能處理得宜,以至日後無法再印,殊為憾事! 但這也給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凡有關音樂版權諸事宜應按部就班,小心行事。這也是為何你伴我歌十一年來,修修補補多次仍在使用,實因不少我們常唱的歌,只在你伴我歌內,如朱健仁、楊洛的作品等。

1992年中,我接下指揮工作,是不小的挑戰!我並未學過指揮,之前惟一指揮的經驗,是在金門服役時,曾被外調去支援、指揮一個近百人連隊的軍歌練唱,結果在全師比賽中獲得第二名,是一次難忘的鼓勵。自幼在光仁的薰陶及永青聖詠團多年的耳濡目染,使我對聖歌的拍子、速度、唱法有了些體會,團員們也都十分支持及愛護,尤其是內人背後默默的協助。這指揮一職一接就接到現在,其間孟慶榮也幫忙過好一陣子。

1994年,胡季祺、呂珍夫婦經由顧神父介紹,進入聖詠團,這可是我們一大轉捩點。季祺平易近人,見多識廣,是位不可多得的司琴與指揮,他對合音譜寫、簡譜彈奏,常有神來之筆,妙不可言。呂珍的鋼琴造詣更是深不可測,只知很多著名演唱家與合唱團體在演出時,都指名要請她伴奏。儘管如此,他們對聖詠團是十分投入的,八年來彌撒前後各一小時練唱,他們幾乎都在,近幾年來季祺又盡心將他在發聲法上所學所體會的,傾囊相授。只要有心學習,常參加主日一點半到兩點發聲練唱的團員,均感受益良多,團員們都十分喜愛他們。感謝天主,祂真正俯聽了我當年為司琴人選懇切的禱求。

十一年來,另有幾件聖詠團的里程碑,願與諸位分享:

首先是答唱詠用唱的,現已行之有年,好像很平常,不少人大概不知道陳若明為此事催生費了多大的心力。在朱健仁的答唱詠尚未形成前,若明那時是禮儀組組長,因我不知去那找每主日答唱詠的歌譜,他便一首首的遍尋可唱的中外答唱詠,了不起。此外他也大力鼓吹我們要加入St. Clare本堂聖週四、五、六各族裔共融的禮儀(Triduum),這為我們又是一大挑戰,他知我們並不熟悉英文聖歌,又幫我們選曲,使我們有歌可尋。記憶中是從96年,我們開始參加,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們與本堂其它族裔的互動;只是要跨出這步,我們得付出不少努力,而這一切用心在望復活彌撒中,我見到了它的效果。記得有一年聖週六,繼葡萄牙聖詠團之後,我們接著唱彌撒後半段歌曲,當我們以英文唱出第一首St. Louis Jesuit Mass的Holy Holy時,那天領唱繼抒詠的美國朋友John,立即轉身看著我們,面露驚喜,且眼淚奪眶而出。我只知我們以英文唱較能引起共鳴,可是沒想到團員們的歌聲配合呂珍震撼的鋼琴伴奏,頓時整個教堂歌聲震天,放聲歌頌主的凱旋。阿肋路亞!能夠如此,夫復何求,這不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嗎?讚美感謝天主!

此外,我們的新生代如周文穎、夏佩聖、周隸薇、古婷、楊景、周隸帆相繼支援聖詠團的司琴工作,且小佩近年來也幫忙安排所有家庭彌撒中的英文歌曲,使我們的下一代孩子們能與父母們一起唱他們平時較熟悉的英文聖歌,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小薇也願每月至少二次為我們伴奏,且能適時配合我們彌撒前後的練唱,她們以謙遜的態度展現其音樂方面的才華和領導才能,真是為她們高興,也見到團體的希望及CCD多年栽培的效果。

另外值得提的是團員們歌聲優美,又頗有向心力。記得有一回週五晚,緊急召集大家試試錄音效果,因通知時間太倉促,原想大概只有幾位能來,豈料那晚全團三十多位團員幾乎全部到齊。我當場驚訝不已,他們是這麼認真又熱愛這聖詠團,每當臨危受命時,團員們立即動員起來,全力以赴,這樣的團體怎能不吸引人?又怎感受不出天主聖神真是常臨在我們當中!

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去年五月Memorial weekend我們舉辦了聖詠團第一次出遊,由季祺領車展開三天二夜King’s Canyon之旅,近六十多位團員及家屬參加,車隊九輛,浩浩蕩蕩由San Jose出發。我一路殿後,當我們轉上一個環型高架交流道時,這九輛車隊一輛跟著一輛,畫出一道美麗壯觀的弧線!我和曉雯不禁異口同聲的說:「哇!好美啊!」觀微知著,團員們彼此的默契竟也表現在這跟車上!那次來回數百哩的車程,越過七千英呎高山峻嶺,九車長陣,無一拖隊,真令人稱奇!

很少提筆,但為一個投身十七年的團體及所熱愛的聖詠團寫出一些內心的感受和較深的經驗,是義不容辭的事。掛一漏萬,無法鉅細靡遺,可是我相信每個人的努力都記在天上,希望將來去見天父的時刻,我們大家都能一起加入天國的天使合唱團,繼續不停地歌頌讚揚我們的上主,天主!

Choir Outing 05/26/2002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