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彌撒講道 藝術化痛苦為希望
教宗方濟各為禧年藝術家慶典準備的彌撒講道由門東薩樞機宣讀。教宗省思了藝術家作為「美的守護者」的角色,稱他們能「俯身親近世界的創傷」。
(梵蒂岡新聞網)藝術能提供一種「有急切感的平安」,叫人不脫離生活的現實處境。藝術家有義務予以實踐,守護那藏在歷史曲折中的美,幫助「人們不迷失方向」。教宗方濟各在禧年藝術家慶典的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這台彌撒於2月16日主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教宗由於在羅馬傑梅利醫院住院的緣故,無法親自主持彌撒聖祭。他在事先準備好的講道中強調了藝術家「化痛苦為希望」的責任。
聖座文化教育部部長門東薩(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樞機主持這台彌撒,在禮儀開始時表示:「我們首先念及教宗方濟各。讓我們為他的健康祈禱,感謝他不斷為我們指出的願景及提供的支持。」
門東薩樞機宣讀了教宗準備好的彌撒講稿。這篇講道從該主日選讀的福音出發,對聖史路加記載的真福八端進行了闡釋(參閱:路六17、20-26)。
教宗指出,耶穌的話語「顛覆世界的邏輯」,邀請世人「以新的目光看待現實情況」,「即使在脆弱和苦難中」也認出美來。
揭開藏於歷史中的真善美
當天約有4千人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禮,他們擁有如此「創新」的目光。
教宗表示:「你們的使命不只是創造美,更要揭開那藏在歷史曲折裡的真善美,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將痛苦化為希望。」
朝聖或迷路?
當今世界面對許多危機,不只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也涉及「心靈」和「意義」層面。教宗鼓勵眾人反省:我們究竟是朝聖者還是迷路者?我們是「有目的地」的旅客,或是「在閒晃中迷路」的人?
「藝術家有責任幫助世人不迷失方向,不失去希望的前景。」
與美相遇
希望不該因膚淺而淡化,或者變成「安逸的棲身之地」。相反地,希望應當「有如火焰一般燃燒並照明」,它「是與奧妙的相遇,是超越我們自身的美,是對我們提出質問的痛苦,是召叫我們的真理」。
分辨聲音
教宗強調,眾藝術家共同肩負了一項使命,也就是「發現並揭開那深藏不露的偉大」,使之能以眼睛看到、以心靈感受到。
談到世界上嘈雜的各種聲音,教宗指出,藝術和文化界的男女蒙召去傳播「我們最真實的人性之聲」,忽略那些誘惑人心的妖媚歌聲。
藝術是精神的必需品
現時代「豎立起新的高牆」,差異變成分裂的藉口,因此藝術可能會顯得膚淺表面。我們要反省的是:現在沒有「更迫切、更具體、更必要的事情」要面對了嗎?
「藝術不是奢侈品,而是精神的必需品。它不逃離現實,卻承擔責任,邀請採取行動、引人注意、高聲疾呼。美的教育意味著希望的教育。希望絕不脫離生活的現實處境:它歷經日常的奮鬥、生活的辛勞、我們時代的挑戰。」
希望不是幻影
教宗最後總結道,藝術家的願景必須具有先知性,積極推廣真福八端的「顛覆邏輯」。「你們切莫停止尋找、提問和冒險。」
「你們要記得:希望不是幻影;美不是烏托邦;你們的恩典絕非偶然、而是召叫。你們要慷慨地、熱情地、懷著愛去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