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宗三鐘經: 應謙虛且勇敢地將自己的過失託付於天主的仁慈
教宗良十四世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講述當天的福音,即一名法利塞人和一名稅吏在聖殿祈禱的比喻。前者誇耀自己的優點,卻隱藏自己真正的罪過;後者反而勇敢地將自己原本的樣貌呈現在上主前。「假如我們都效法後者,天國就會在我們內和我們周圍日益增長」。
(梵蒂岡新聞網)不標榜自己的功勞、不隱藏自身的過失,卻在天主、自己和他人前誠實地展現自己原本的樣貌,懇求寬恕,並信賴上主的恩寵。教宗良十四世10月26日主日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在念經前的講話中如此概述了主日福音。
法利塞人的傲慢與稅吏的「成義」
教宗解釋道,法利塞人列舉了自己的多項優點和一切善行。「他覺得自己比別人好,輕蔑地作判斷。他的態度顯然傲慢自大」。他切實「遵守法律,卻沒有愛、缺乏慈悲」。
同一個比喻中的稅吏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祈禱。「他有很多要請求寬恕的地方」。教宗闡明,作爲羅馬帝國的稅吏,他有辦法罔顧同胞們的福祉,從收稅工作中謀取私利。然而,按照耶穌所說的,後者祈禱回家後,「成了正義的」,也就是「在與天主的相遇中得到寬恕和更新」。這是因為「稅吏有勇氣謙虛地在天主前呈現自己」原本的樣貌,「不屈服於他所犯的過失」。
讓天主醫治自己的創傷
接著,教宗引用聖奧斯定《講道集》第351篇,進一步闡述這個福音比喻的意義,將法利塞人比擬成病患:「他出於羞愧和傲慢,在醫生面前隱藏自己的傷口。」相反地,稅吏「謙虛且睿智地在醫生面前將自己的創傷展露無遺,雖然傷疤難看,但他請求援助」。
教宗鼓勵道:「我們也要這樣做。我們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過失,不要害怕把過失顯露出來;我們要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起責任,將它們託付給天主的仁慈。」
如此一來,那「不屬於傲慢人、而屬於謙卑人」的天國就能「在我們內並在我們周圍」增長。教宗最後邀請眾人呼求聖母瑪利亞這位「聖德典範」的協助,願她幫助我們「在這些美德上日漸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