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宗良十四世: 避免利用信仰把異己者變成敵人
教宗良十四世在聖伯多祿廣場為禧年的聖母靈修慶典主持彌撒,敦促眾人放下那些遮蔽「嚴重脆弱」的頭銜和勳章,重新發現方濟各教宗所說的「溫柔的革新」。
(梵蒂岡新聞網)我們要小心謹慎,以免利用信仰把異己者,特別是把窮人,變成敵人,變成我們要迴避的「癩病人」。教宗良十四世10月12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為禧年的聖母靈修慶典主持彌撒,提出了這項勸勉。當天約有5萬多人到場參禮。
在講道中,教宗首先重申聖保祿宗徒的叮囑:「你務要記住耶穌基督。」(弟後二8)換句話說,應當以耶穌為各種靈修的核心,牢記「祂的經歷、祂的十字苦架」。
這份記憶的高峰便是主日彌撒,因此「每個新的一週都在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視野中展開」。每個主日都充滿了耶穌熾熱的記憶,洋溢著祂的感覺和思念。
聖母就在耶穌身邊
耶穌曾在納匝肋會堂向眾人表示,外邦人納阿曼蒙天主拯救,但「那些在以色列的人卻沒有獲救」(參閱:列下五13-17、路四27)。這番話引起軒然大波,導致人們將基督趕出城去。
這段福音章節雖然沒有提及聖母瑪利亞,但教宗指出:「她或許就在那裡,感受到年邁西默盎當年在聖殿裡抱著剛出生的耶穌所說的話:『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妳,要有一把利劍剌透妳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二34-35)」
納阿曼「脆弱」的盔甲
接著,教宗引用《致希伯來人書》說,「天主的話是生活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參閱:希四12)。
誠如方濟各教宗所說,納阿曼的事蹟在我們今天也具有現實意義。他作為指揮官的盔甲是外在名聲的泉源,但事實上這盔甲轉眼即逝,底下暗藏著「脆弱、受傷和患病的人性」。
「我們今天經常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這矛盾:有時候,遮蔽嚴重脆弱的盔甲有如一份大禮物。假如納阿曼繼續只搜集盔甲上的勳章,他最終一定會被癩病所吞噬:外表光鮮亮麗,卻被困在他的疾病裡孤獨寂寞。」
少一點頭銜,才會發現愛是不求回報的
耶穌則截然不同:祂生來赤裸,死時也赤身露體;祂白白地施恩於人,卻不求他人以感激為報,正如當天選讀的福音所記載的那樣(參閱:路十七11-19)。祂治癒了十名癩病人,卻只有一個人,而且還是個撒瑪黎雅人,「似乎意識到自己得救」,回來找耶穌,俯伏在祂的腳前。
「或許,少一點可誇口的頭銜,就會更明白愛是不求回報的。天主是純然的禮物、完全的恩寵,但是有多少聲音和信念今天也會讓我們遠離這個赤裸裸的真理」。
沉浸於《謝主曲》內
聖母靈修恰好是為這真理服務。敬禮聖母是為了回到耶穌身邊,發現祂臨在於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中。再者,敬禮童貞榮福瑪利亞,也是沉浸在《謝主曲》詠唱的現實內。
「這有助於我們看到『心高氣傲的人被驅散、權勢者從高座被推下、富有者空手而去』。它催促我們『使飢餓者飽享美物、舉揚卑微貧困的人、回憶起天主的仁慈』、信賴祂雙臂的威能(參閱:路一51-54)。」
關係和內心被麻痺
然後,教宗回到當天選讀的福音,指出有些痊癒的癩病人不覺得需要感謝主耶穌。教宗提醒信眾說,「天主的恩寵也會觸及我們,卻得不到回應,祂能治癒我們,我們卻沒有參與其中」。事實上,「有些敬禮形式沒有把我們與他人連結起來,卻使我們的內心麻痺」。
聖母瑪利亞走在耶穌身後,耶穌則走向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錯誤地被定義成「敵人」的人,也就是窮人、受傷的人和罪人。因此,方濟各教宗曾在《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中闡明,注視聖母瑪利亞,意味著恢復「溫柔和情感的革新力量」。
推廣民間熱心敬禮
在一個渴求和平與正義的世界裡,活潑的「基督徒靈修」能在這方面解渴。民間熱心敬禮「向來促使塵世改變樣貌」。為此,教宗最後期勉眾人滋養「更新與轉變的動力」,並且善度皈依的時節,重新獲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