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宗:投身於天主宏大的“工地”,按照祂的救恩計劃智慧地塑造我們
在拉特朗大殿奉獻日彌撒中,教宗良十四世反思教會,勉勵信眾“擺脫世俗標準的束縛——世俗往往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果,卻不知等待的智慧”。“耶穌改變我們,召叫我們投身於天主宏大的工地,按照祂的救恩計劃智慧地塑造我們。”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良十四世在11月9日舉行了拉特朗大殿奉獻日彌撒。在2700名信眾的見證下,教宗回顧了羅馬主教座堂的重要歷史。這座教堂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賦予基督徒信仰自由後下令建造,數年後由西爾物斯德肋一世教宗祝聖。
教宗強調,這座被稱為“眾教堂之母”的大殿“遠不止是一座紀念碑或歷史遺跡”,而是“活生生的教會的標記,由精選的珍貴石頭在基督耶穌這塊奠基石上建造而成”。我們同樣作為“活石,在世上構成一座靈性的殿宇”。教宗援引聖保祿六世的話解釋道,“正是教會團體,即‘教會,信徒團體’,在拉特朗展現了其最堅實、最顯赫的外在結構。”“在為天國全力奉獻時,我們不應倉促草率:要深入挖掘,擺脫世俗標準的束縛。世俗常因不懂等待的智慧,而過度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果。”
與教宗共祭的還有羅馬教區代理主教、聖若望拉特朗大殿總鐸巴爾達薩雷·雷納(Baldassare Reina)樞機,以及羅馬教區副代理主教雷納托·塔蘭泰利·巴卡里(Renato Tarantelli Baccari)。此外,約160位司鐸和10位主教共祭。
為了建造,我們必須先仰望基督
教宗從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基礎出發展開他的反思。“它們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甚至在某些方面令人不安”,建造羅馬主教座堂的人們找到了“足夠堅實的基礎來支撐其餘部分”,“通過艱苦的挖掘”,從而避免了建築物隨時間推移而坍塌。教宗認為這個比喻很有啓發性,因為“我們作為活生生的教會的工人,在建造宏偉建築之前,必須先在自身和周圍挖掘,清除所有可能阻礙我們抵達基督堅實磐石的不穩定材料。”事實上,良十四世引用了禮儀中的第二篇讀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穌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別的根基”(三11)。“這意味著要不斷回歸祂及祂的福音,順從聖神的引導。否則,風險就在於在薄弱的基礎上堆砌沈重的結構。”
教會是一個工地
教宗隨後談及彌撒選讀的《路加福音》。其中記載了稅吏匝凱,一位“富有且權勢顯赫”卻“渴望見到耶穌”的人,爬上樹枝在人群中尋找耶穌的身影,“對於他這樣習慣在稅關上坐享其成、視一切為應得貢品的人而言,這實屬不尋常且有失身份的舉動”。良十四世指出,對匝凱而言,“攀爬樹枝的行為意味著承認自身局限、掙脫驕傲的枷鎖”。正因如此,他終得與耶穌相遇,從此“開啓了嶄新的生命”。
“耶穌改變我們,召叫我們投身於天主宏大的工地,按照祂的救恩計劃智慧地塑造我們。近年來,‘工地’的意象常被用來描述我們的教會之旅。這是個美好的比喻,它訴說著活力、創造力、奉獻,同時也意味著艱辛、待解的難題,有時甚至是複雜的挑戰。”
禮儀的重要性
教宗最後強調了“主教座堂使命的一個核心要素”,即禮儀。“這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巔峰,也是其全部能量的源泉”。在教宗良十四世看來,禮儀中蘊含著他在講道中提到的所有主題:“我們被建造成天主的聖殿,成為聖神的居所,並獲得力量向世人宣講基督。”
“因此,在伯多祿聖座的所在地,對禮儀的精心安排應當成為全體天主子民的典範:既要遵循禮儀規範,又要關注參與者的不同感受,遵循明智的本地化原則,同時又忠實於羅馬傳統特有的莊嚴而樸素的風格。這能為積極參禮的信友的靈魂帶來極大的裨益。” |